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2019-09-12更新 | 971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9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2 . 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这则材料旨在说明
A.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
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
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
2019-09-12更新 | 61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9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明初明末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72.3260.73%%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92.13%83.71%
A.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
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丧失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
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
4 . 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019-06-10更新 | 12759次组卷 | 21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唐、明两个朝代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表


考察一个朝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总分100)唐朝明朝
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10分87
经济(农工商的发展,民众的富裕程度)10分88
文化(思想的活力和创造性)10分98
民俗(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10分49
国防(武装力量,对外战绩)10分77
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10分94
制度(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10分76
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10分75
科技(发明创造和生产力发展水平)10分87
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10分97

——整理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请你给西汉王朝打分,并做简要说明(要求:任选其中的三个要素打分,并加以说明,每个要素的说明至少有一个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8 . 下列为“东方圣城”曲阜部分时期的演革:薛郡鲁县——鲁国鲁县——中书省东平路曲阜县——山东布政司曲阜县,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朝—东汉—宋朝—明朝
B.秦朝—西汉—元朝—明朝
C.隋朝—五代—元朝—清朝
D.唐朝一宋朝一元朝一明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汉承秦制,但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连坐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
10 .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C.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2019-04-27更新 | 384次组卷 | 44卷引用: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