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B.宗法关系成为维系皇权的纽带
C.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D.血缘分封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太学制度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D.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4 .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
2018-10-25更新 | 199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4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某一学者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郞更在孙山外
C.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6 . 比较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中国近代)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与其起源阶段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进入近代以前”和“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各指什么选举制度?试举例说明。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巨变“选举”这一“古代概念”是如何“完全更新”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D.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有一制度“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该制度发源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下列制度属于“突破性创新”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明朝的科举制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2018-05-10更新 | 905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