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左传》记载: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公参加国君的宴会,正值食用罕见的鼋(大甲鱼,楚人奉献)汤,郑灵公赐大夫食用,独“子公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当年夏天,子公“弑灵公”。在上述事件中(       
A.楚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B.记载者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
C.传统宗法制度失去了功能D.君臣都存在一定的失礼行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刘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属,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批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2022-07-06更新 | 16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济南高三下期3月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贞观八年,魏征对太宗的君职之问,引春秋时期砀中渔者谏晋文公之言,以“尊天事地”为君主之“名”所从来也。诸多典籍记载可见,唐代祭天礼仪演变的一个重点就是昊天上帝祭祀的逐步独尊现象的出现。这体现了唐代
A.君神关系的调整B.天人感应的实践
C.君主专制的强化D.三教合一的趋势
2022-04-15更新 | 22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2022-04-27更新 | 1010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朝芝罘碑文中记载:皇帝哀众,遂发讨师。……义诛信行……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琅邪碑文中也有记载:端平法……同父子,圣智仁……上农除末。由此可知
A.秦朝执政严格奉行法家思想B.百姓为秦始皇歌功颂德
C.儒家思想在秦朝有一定影响D.秦朝短命而亡另有其因
2022-01-13更新 | 761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王以下有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如“尹”、“卜”、“工”等;《尚书.盘庚)中也有“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等官名的记载。这表明商代
A.早期国家已经出现B.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C.官僚制度趋于完备D.等级秩序较为森严
2022-01-13更新 | 1258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2021-09-12更新 | 1878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表1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
文献记载内容
《左传》先君周公制周礼
《礼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 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 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A.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B.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C.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D.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
2021-05-15更新 | 431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日:“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据此推知,当时
A.同姓亲族为分封的主要对象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统治策略影响诸侯国的发展D.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感增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吏部考试内容的利与弊

材料   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须参加尚书省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身、言、书、判”。

“身取其体貌丰伟”,即要体格健壮,仪表堂堂;“言取其言词辩证”,即要语言流利,善言雄辩;“书取其楷法遒美”,即要书法端正工整,苍劲秀丽;“判取其文理优长”,即判决司法文书要引经据典,辞藻优美,谙练法律。

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殊不切于从政。”明代文献《大学衍义补》有这样的记载:“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斯斯,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

——据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


分析说明唐代吏部考试内容的利弊,对其弊端如何补正,请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