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阶段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阶段选拔方式或内容
第一阶段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
第二阶段“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
第三阶段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第四阶段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第五阶段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2024-02-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巡检司是明清时期县级政区以下的重要机构,其设置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清末巡检司分布图

材料二   巡检司的职责是“掌捕盗贼,诘奸宄”,凡治安形式严峻地域,往往会设置巡检司弹压。巡检司的分布与人口分布一致,若一县控制半径过大,稽察难周,往往需要设置或移驻巡检司以分防地方。关津险要、水陆要冲、潘山滨海、县境交界等地,均需设置巡检司弹压。随着市镇之兴衰,巡检司的职责也随之发生变化。

——均据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巡检司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2023-02-10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

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

——-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每一社会历史事件都不是彼此分离、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社会总体之中,如果把某一历史事件抽象处来,孤立加以考察,那么就无法领悟其真实含义。

——摘编自都本伟《思哲论史   哲史卷》

知识板块相关史实
中国古代史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推恩令、盐铁官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朝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四大名著
中国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世界史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广东江门·阶段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过秦论中篇》

材料二   




        图: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

材料三 随着顺治帝在北京登基,他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后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域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继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秦汉、魏晋、明清朝代为例,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15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2-04-09更新 | 465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济宁海达行知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历史建筑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历史的眼光比较上面两幅图片,提取有关中英两国文明发展的相关信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
2022-04-07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二十四史中的历史人物地理分布表

北方人数南方人数
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西汉东汉北宋南宋
陕西227326163680江苏2313929749241
直隶21282232127128浙江2143484136258
山西10161821411756安徽324215338199
河南3917021932437123江西1278183204
山东6157971561393湖南022121227
甘肃101753192323湖北71129191476
奉天003000四川42612937157
内蒙310000其他03610098179
总计1663621038915103503总计40952035395011241

注:其他包含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

------摘编整理自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


提取表4中历史人物空间分布信息,指出其分布特征,并加以阐释。
2022-04-03更新 | 440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仿真(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表

时期特色
先秦时期.“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豆类作物的叶子)食者尚何预焉?”
汉初《淮南子》认为“口好味,接而说(悦)之,不知利害",是属于“嗜欲”,“重于滋味'是一种“邪气”
魏晋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到了唐代,稻米又取代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席地位,麦类在唐后期又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稻、麦、粟这样的主食结构。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5更新 | 375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