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的统治,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法则:汉人统治者将其统治下的地域分成多重来进行统治,而非汉民族统治者则是将其统治下的地域分成多元来进行统治。

唐代的多重型天下体制模式元代的多元型天下体制模式


——摘编自【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的理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主。第三,思想统一。有了统一的思想,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通无阻,人民的行为才能有明确的规范,国家才有可能长治久安。第四,民族统一。无论是华夏还是周边少数民族,人人都可以接受周礼,都可以成为“中国之人”。因此,华夏族应当通过加强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交往,实现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大一统”理念的四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拟定一个论题,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它们的联系。(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千年来的“宰相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产生,中国宰相制度在不同朝代都具有其特殊性,但它们相继而变却有一定的趋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推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同时,“宰相制度”的演变,从形成到最后废除,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到最后的衰落过程。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沿革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并说明其实质。(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编者注:不好),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结论不能重复材中的观点,论述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10-01更新 | 254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类概念”。反映事物中作为属的那类事物的概念。与“种概念”(下位概念)相对。从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言,如果有这样几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包含另外几个概念,那么前者称属概念,后者称种概念(见下图)。在历史学习中,分清属概念和种概念,有助于明晰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属概念——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种概念可以选择“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中国古代或世界近现代政治史上的某些历史概念,完成上面的关系图,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说明。(要求:历史概念书写规范,史实准确,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2021-09-24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