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一告诫、规劝为主的文体。百官作箴以规谏王的过错,成为西周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春秋战国时期。官箴形态开始出现从箴君到箴臣的变化。汉代,官箴对不同官职提出不同的要求,职业特色越来越明显。宋元明清时期,官箴呈现“官吏自箴”的特点。官箴书的创作者均为官员士大夫,所规谏对象则是文武百官。汉唐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针对官员进行道德说教;到宋元时期,官箴书的内容以从政经验、政务指导为主,或人际关系,或刑狱诉讼,或钱粮征收,针对性极强。到了晚明及清代,官箴文本融合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混编公牍文书,组成了新式文本,成为更加实用的行政教科书。唐宋以前的官箴。主要针对高层官员。到明清时期,官箴针对的范围扩大为县级以下官吏,一些地方胥吏也成为官箴告诫的对象。

——摘编自时小红《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

——胡明焕《秦亡新论》


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讲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如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18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カ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高,“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针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06-08更新 | 6353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唐、明两个朝代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表


考察一个朝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总分100)唐朝明朝
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10分87
经济(农工商的发展,民众的富裕程度)10分88
文化(思想的活力和创造性)10分98
民俗(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10分49
国防(武装力量,对外战绩)10分77
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10分94
制度(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10分76
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10分75
科技(发明创造和生产力发展水平)10分87
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10分97

——整理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请你给西汉王朝打分,并做简要说明(要求:任选其中的三个要素打分,并加以说明,每个要素的说明至少有一个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以下是汉、唐时期和亲简表

西汉唐朝
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前108年,汉武帝宗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前103年,汉武帝宗女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前33年,宫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嫁吐谷浑诺曷钵641年,唐太宗宗女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710年,唐中宗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717年,唐玄宗宗女永乐公主嫁契丹首领717年,唐玄宗固安公主嫁奚首领李大酺722年,唐玄宗燕郡公主嫁契丹首领李郁于726年,唐玄宗东华公主嫁松漠郡王李邵固726年,唐玄宗东光公主嫁奚首领李鲁苏744年,唐玄宗宗女和义公主嫁宁远国王745年,唐玄宗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秀745年,唐玄宗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婚姻观念
中国西方
婚姻目的扩大亲属同盟,传宗接代爱情是男女结婚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
择偶标准身家清白、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
夫妻关系丈夫往往在婚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妻子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分工夫妻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家中的大小事情均由夫妻二人共同商定

——据《中西方婚姻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整理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外婚姻关系的状况。任选上表中一种婚姻观念,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中外关联、写明观点、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太祖废丞相,皇帝精力有限,无法高效处理政务。到了明成祖时代,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明朝内阁由此出现。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群臣,地位非常之高。英国内阁是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被冠以“大臣”的称号,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领袖组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的,实则对议会负责。

——刘骞、蒋媛萍《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文化溯源》

根据材料,指出中英两国内阁产生方式的主要区别并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