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经济学史学家 Wittfogel,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六个部管理着整个帝国的生活。……中央各部都由一位被称为尚书的主管官来主持,他有两位副职,头衔是侍郎——即左右助手。在京城和全国,这三位都列身于职位最高的贵人之中。他们负责组织和监督所有的下级部门,每个下级部门都有其副主管官、书记、秘书、助理、管事人和很多别的助手。

除这几个正规部门外,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他们叫作阁老,他们的具体职责是负责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现在皇上不像以前的习惯那样,公开和阁老一起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了,所以阁老们整天待在宫里,批复呈给皇帝的无数奏折。他们所作批复要呈给皇上本人,由皇帝按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准或驳回或修改,他的最后决定写成书面文件,作为他的直接命令付诸实施。

——摘编自[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明朝的政治体制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4-06更新 | 353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材料一   在专制社会中,官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权的延伸,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行政制度。不过,官僚制度并不仅仅发挥执行君权意志的机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自身自主性。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到儒家思维的左右。虽然儒家伦理提倡民本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与官僚阶层之间呈现一种权利和义务相分离的局面。在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礼”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所遵循的一种普遍的伦理规范,但是在官僚政治的发展史上,“礼”的要求却衍生出一些烦琐的程序和规范,最后流变为敷衍、糊弄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僚在制定或修改法律的时候,首先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法律首先要体现官僚阶级的意志。儒家思想提倡“君使臣以礼”,“刑不上大夫”,因此执行法律的各级官僚“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服从于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任意性……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忠于自己的上司而非制度本身,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所服务的对象必然更多是上级的个人,而非与之有契约关系的民众……儒家伦理要求的核心是“虔敬地服从世俗权力的固定秩序”;而理想的人格,即君子的“优雅与尊严”则表现为“履行传统的责任义务”。所以,大多数的官僚在政治体系内部处于一种维护既得利益和既有统治的角色……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形成的官僚心态,深刻影响着行政管理对效率和公平的诉求。“关系政治”盛行,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等现象,使统一思想多于解放思想、中庸保守多于创新激进,进而使人的依附性奴才人格有余而创造性主体人格不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向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僚政治的弊端及其影响。
2019-11-13更新 | 2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秦国已经置县。不过,此时的秦还是一个僻居西部的小国。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而秦国置郡,还仅见于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发展,促使了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早在商鞅变法“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以什伍为制重编户籍,以军功定尊卑爵秩等等措施,就是要铲除旧的血缘关系。汉代的异姓与同姓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至汉武帝时代,诸侯王割据势力被铲除,君主专制制度才真正得以巩固。秦汉皇朝控制地方的措施,主要为掌握郡县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分离郡县的行政权与军权,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管理范围涉及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监督等诸多方面。不过,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和长史辅佐郡守,郡尉主管武事,各类行政部门均有主管官员,为列曹等。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长),县的各类部门也设立主管官员,郡守、县令(长)分别主持郡、县之政务,郡辖县、县辖乡、里等基层组织。在郡县内部,还建立了监察和考核制度,监督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中央政府对郡县实行严格的控制。秦汉的官僚机构犹如一座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国家大权的皇帝。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罗马行省制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仍有过多次重大改革,管理体制更趋于完善。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以及罗马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和服兵役权三者的结合,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经过从奥古斯都至戴克里先(公元285年至305年)长达三百余年的时间,罗马政体才由元首制过渡到君主专制。罗马帝国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行省总督不再握有军权,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在戴克里先时代,包括行省总督在内的所有高级行政长官的任命以及军团长官的任命都是由君主亲自签署的。但是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的管理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机独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二是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对城市事务干预也越来越多,城市自治的性质逐渐消失。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存在差异的原因。
5 . 周朝俨然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周朝的旧国当中,从没听说过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国,却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绝无,亦稀有。但在周朝,则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商、周间的这一大差异产生了以下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前商朝大大扩张了,王室的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号是“天王”,通俗的称号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编写一幕发生在周代诸侯之间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商周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商周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说明周朝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
2020-11-27更新 | 52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宋代历史,则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演进序列中特有的重要意义。

严复早就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钱锺书曾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一都得数到宋代。”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反映了近现代学者对宋代历史地位的认识,对此(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节,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材料二   由于地理条件便于攻伐,加之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大一统的强烈意识,各邦国都努力开疆拓土,以求统一天下。于是,强凌弱、众暴寡的吞邦灭国战争连年不断。通过兼并战争,合为战国七雄,最后,秦国扫六合定一统,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领土大帝国。在这种诉诸灭国战争以求“天下归一”的历史环境中,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被采用和推广,官僚制逐步完备,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君主专制势必成为最终的历史归宿。

——摘编自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在国家体制上的不同,并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018-04-02更新 | 204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核,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8-03-22更新 | 694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天立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