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
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
2 .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是
A.中书省B.西藏地区C.辽阳行省D.岭北行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朝廷直接授予举子功名官职,这就使功名仕宦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逐渐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这可以用来说明隋唐时期
A.选官的权力收归于中央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世家大族势力渐趋式微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 . 柳宗元专门著文褒扬郡县制,他的文章《封建论》实是论郡县,他认为“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他写这篇文章的现实原因是
A.指责分封制易导致叛乱
B.揭露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C.基于汉朝发生七国之乱
D.认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
5 . 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体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这一变化表明西周
A.中央集权得以确立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C.宗法制度开始形成
D.“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
6 . 南朝时察举制仍然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察举制的中心环节转移到中央考试上,地方长官举荐吏员的权力变成了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责任,自由投考的色彩日益浓厚,这表明
A.察举制自上而下选拔人才
B.九品中正割占主导地位
C.南朝时科举制开始萌芽
D.南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
7 . 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B.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审核
C.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D.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8 .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材料中的“此”指的是
A.枢密院B.宣政院C.理藩院D.政事堂
2020-03-04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朝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有妇人淳于氏坐事系大理,义府好美色,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放出。事情败露,毕正义自杀,高宗特赦义府之罪。侍御史王义方坚持弹劾。这是唐朝御史台官员弹劾宰相的一例,然而高宗认为义方毁誉大臣,左迁义方为莱州司户参军。这说明
A.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监察体制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权力太小
C.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所以也由皇帝撤免
D.监察制度有利于监督官员执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A.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日益加深
B.六部官员有时出现空缺的状态
C.内阁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D.六部官员亦有注选的职责与权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