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白虎通义·德论》记载:“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以上材料表明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明确血缘关系的亲疏
C.确立贵族生活准则
D.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说明古代部分姓氏
A.是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
B.来源于夏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度
C.是社会尊卑关系的本质体现
D.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崩溃
3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该则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A.同姓亲族B.异姓诸侯C.殷商降族D.先代贵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以正序位”。以上资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民间信俗
B.等级制度
C.分封制度
D.乡土历史
5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2016-11-27更新 | 359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学分认定测试历史试卷
2014·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6 . 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国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2016-11-27更新 | 2973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上文中的“师古”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8 .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可见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
C.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D.《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2017-02-05更新 | 331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