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法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这段话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礼乐文明
C.宗法血缘
D.上尊下卑
2 .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C.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2018-11-01更新 | 166次组卷 | 19卷引用: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先秦时期一般人家每天只吃两顿饭,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专属。四餐制属于帝王餐,在汉代时被制度化。对上述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古代的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B.物质条件的优越促成帝王四餐制出现
C.古代饮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礼仪色彩
D.两餐制到四餐制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普遍具有“清官明君”意识,他们会把官吏称为“父母官”,把明君看作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一体观念
C.君权至上意识
D.封建伦理道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清以来,在聚族而居的村庄宗族势力比较强大,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专门规定这些村庄可以不编保甲,以宗族组织来代行保甲之职。同时,授予族长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各项权力。这说明
A.清朝初年政府地方控制能力有限
B.封建社会家国同构色彩的具体体现
C.宗族组织成为合法的地方行政机构
D.族权开始成为政权控制的依靠力量
2018-10-15更新 | 496次组卷 | 1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凤凰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周代“天命观”的这种变化(  )
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B.有效地约束天子的行为
C.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
7 . 何尊(下图)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在周成王时期,为贵族“何”所作。内底铸铭文:“唯王初雍,宅于成周(洛邑)……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又民。”铭文中“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材料中的青铜铭文可以佐证的是

       何尊                         铭文“中国”
A.西周分封制度确立标志
B.青铜器发展、演化情况
C.贵族权力、财富的象征
D.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意图
2018-10-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所有同祖(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分别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
9 .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照历史传统讲,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宰相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据此可知
A.封建社会贵族特别重视祭祀活动
B.秦汉沿袭“国”“家”同治传统
C.宗法制度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汉代宰相位高权重引起皇家关注
10 .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2018-09-11更新 | 166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9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