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9 道试题
1 .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斑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东汉)斑固《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有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5)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材料中反映的制度持何态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016-11-18更新 | 5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青海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般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文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是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变革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一种“色彩”。
材料三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什么?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变革的阻力”指的是什么?
(3)结合明清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2016-10-1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学校伴随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郑国人习惯在学校聚集,并常常议论朝政。有人建议关闭学校,大夫子产不同意,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中指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苶(nié,萎靡不振),民知己卑,民德已薄”。救亡图强之根本“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
(1)据材料一,郑国的学校具有什么特殊功能?对此,子产持什么态度?对后人有何借鉴?
(2)材料二认为学校应具有哪些社会功能,这一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教育改革主张,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材料二 《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l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3) 归纳并评价依据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材料四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2016-12-12更新 | 3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惠州第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处,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自弱也。”
——《汉书•主父偃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王国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有人说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
2016-12-12更新 | 6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封建父权家长制度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而“三从四德”就是最好的体现。它们是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规范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与修养的准则。其中“四德”是为“三从”而存在,日后更成为中国妇女的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何谓“三从四德”。“三从”既是“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材料二:2016年春晚一出,热评不断,其中有评论指出某演员每年春晚都要换“妻子”,实际难逃妻管严。妻管严,顾名思义,就是你老婆管你很严格,事事听她的,时时听她的,她让你向东你不敢向西。一些人把惧内叫做"气管炎"(音同"妻管严",即妻子管得太严)是来自于马季的相声.。妻子管制的比较严厉,而丈夫任何事都是听妻子的。"妻管严",他们是愿意被老婆"严管"的男人,他们是"贱好男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女子地位有何变化,其原因何在?
2016-1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普宁一中高二下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7 . 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结合材料一,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2)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
(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材料三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
2016-11-2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潍坊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共275年,至少在200多年里地方诸侯都没有搞分裂。其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周初分封时王室势力强大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C.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D.周王对地方拥有绝对集权
2016-11-2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