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2021-09-12更新 | 1881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迪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2 .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有助祭的义务,并通过助祭活动接受上一级君主的政命或政事,即“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权力依血缘关系建构B.宗法观念渗透到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
C.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D.分封制利于加强各级政权的隶属关系
3 . 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
2021-09-06更新 | 885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按照周制,周王把土地赐始贵族,贵族可以世袭占有使用。周厉王“专利作威”,将部分贵族对山林川泽的开发权收回,由此引起贵族强烈反对。这反映出当时西周
A.井田制已名存实亡B.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C.私有观念受到冲击D.统治基础有所动摇
5 . 周代对诸侯不按规定朝觐述职的,规定了惩戒措施: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一制度
A.使周天子的王权权威逐渐削弱B.形成了西周时期的王权专制
C.体现了天子与诸侯的主从关系D.强化了西周时期的中央集权
6 .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
2021-08-07更新 | 277次组卷 | 71卷引用: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2021-08-04更新 | 668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明德学校(山大附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指出,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着眼点,并以礼乐仪式为载体将政治价值传递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差异的认同。这反映出礼乐制度
A.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等级制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地位
C.增强了各阶级间的凝聚力D.以教化方式巩固等级认同
9 . 明末清初江南大儒陆世仪指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顾炎武则,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这说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弊端
A.主要在官员任期方面B.在于没有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影响中央集权的发挥D.使地方政府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
10 . 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A.强化礼乐制度B.巩固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流D.控制地方诸侯
2021-07-17更新 | 290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