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一举措在当时(     
A.推动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B.催生了世卿世禄制的形成
C.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D.有利于维护西周政治稳定
2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学者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诸妇”多达204位,这些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家管理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这表明,在商代(     
A.阶级分化尚不明显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存在母权制度残余D.奴隶制度日渐成熟
4 . 《尚书·牧誓》记载武王灭商“时甲子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1976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黄昏)夙有商(灭了商)”两则材料可以印证(     

A.周文王实现灭商的政治设想B.武王一天之内打败商王军队
C.商纣王因其暴行而遭到失败D.武王灭商之战发生在甲子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 (     
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
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B.封邦建国
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D.中央集权
2023-01-06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8 . 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A.呈显出内外分治特征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10 . 周王在分封土地的同时,还以族为单位把人民分封给诸侯。例如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这些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以往的国都是因氏族聚居而形成,偏重血缘关系,这个时候的国就有了地域概念。这表明分封制下(     
A.早期国家日益发展B.国家垂直管理地方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贵族政治日趋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