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奴隶制的分封是依据宗法制世袭,所以,作为朝廷中大臣的卿士自然也是世卿世禄了。在封建制建立的过程中,世卿世禄制是新兴地主阶级首先要摧毁的对象。封建君主不以“亲”、“贵”,而以“贤”、“能”为标准选拔大臣。丞相的出现正是在任官制度上突破宗法界限和改变世卿世禄的里程碑。因此,它是封建官僚机构逐渐完善的重要标志,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一一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和执行之权,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便于皇帝的控制。以后仆射不是宰相,不参预决策,而专管行政。但还是注意发挥三省的定策、封驳和执行的作用,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从而强化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唐朝设置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其目的也在于此。

一一摘编自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时期丞相的地位及职能,并说明丞相的出现“在当时是一大进步”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三省六部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2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 .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妹羯族等迅速发展。唐朝为加强管理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被草原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立唐蕃会盟碑于今天的西藏拉萨,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含时代精神及作用。秦汉“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在政治、经济与汉朝在文化上的措施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2022-11-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借鉴夏商以方国、部落为主的统治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摘编自李龙、李策《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春秋初期,楚、秦、晋等国已开始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其长官可以世袭。战国时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全面推行郡县制,此时的郡县长官均不能世袭。秦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一郡管辖若干县。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下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的军事;又置监察史,掌管监察,为中央在地方上的耳目。县分大小,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掌管全县事务,受郡守节制。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021-12-12更新 | 64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主观题部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治边政策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日益瓦解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并指出秦朝“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的制度设计。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元朝为弥补“地方权重之弊”所采取的措施。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行省制的积极意义。
2021-05-14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汉)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谋兴礼乐。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却无根本的变动。

——据《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人”灭六国后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并指出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创立的意义,并指出材料中“却无根本的变动”的含义。
2021-05-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历史每到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

——摘编自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材料二   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国家,雄踞一方,以空前惨烈的战争,给时代打上了鲜明的印记……七国相继进行了实质上是封建化运动的变法,其中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历时最久,内容最为全面彻底,因而取得的成果也最为辉煌……至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

由秦王嬴政来统一天下是无数个偶然所促成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六国所犯的错误,二是秦国的偶然性。

——据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日本要占领华北,就必须攻破自古就修建在中国北方战略要地上的防线——万里长城。1933年元旦,侵华日军开始向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进攻。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东北军爱国将领何柱国的部队,爱国官兵奋起反击……日军凶猛攻势,他们唯一可依赖的便是千百年前古人留给他们的城墙,这支军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为了个人争取生存的信念慷慨赴国难!再次显示出长城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象征。

——成大林《长城,世界一大奇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大动乱”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孔子为“挽救这个社会危机”而提出的政治主张。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六王毕,四海一”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3)维护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抗击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个重大的课题。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的起讫点,并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说明长城在当时的“非常之功"。②从抗击外来侵略的视角,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与长城有关的“非常之事”。
2021-04-14更新 | 26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衢丽湖三地市2021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浙江绍兴·阶段练习
9 .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志》所说,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顷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辞、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清朝康熙帝同样重视处理民族事务,1702年开始修建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亲自提名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灭六国后进一步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概括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还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阅读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区有别于以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对加强地方管理的作用。
(3)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康熙帝为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2021-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绍兴高中历史00019
10 .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今四川、贵州、云南一带,除“百越”外,还居住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在秦代,他们统称为“西南夷”。这些民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国就将西南地区的巴、蜀两个小国消灭,并在这里设郡。……总的说,(这些民族)均处于较中原为迟的社会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因而也加强了西南地区同中原的联系。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从我国民族战争来看,它一方面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灾难,有的甚至是相当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是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我国的民族制度有别于苏联等国而独具中国特色。……我国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2%。我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领土不可分离的、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是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领土,发展经济,创造文化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苏联的历史与国情和我国则截然不同。俄罗斯公国始建于公元9世纪,1618世纪俄国沙皇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扩张领土的战争,……被其扩张地区的各民族相继被并入其统治之下。迄至革命前夜,俄罗斯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3%,10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金国总人口的50%强。……俄国布尔什维克为了团结被压迫民族的劳动人民,在民族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达到斯的联合,就必须承认民族有分离的权利,在民族共和国的基础上实行联邦制。

——摘编自郑家骝《我国民族制度的特色和成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秦为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和联系所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述长城在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有别于苏联而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的名称,并概括造成中苏两国民族制度差异的原因。②概括我国民族制度的特色,并简述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
2022-04-13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