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王旭在《浅议郡县制下的中国城市建设》中说:“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     )
A.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B.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
C.地方官员都是皇族成员D.秦帝国法律细密、严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如赵伯雄先生所害,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一一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内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2020-10-09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表

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

郡县制郡一一县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一—县
二级制
二级制
魏晋南北朝州(府)县制东汉末期:州——郡—一县三级制
州一—郡—一县三级制
州一一县二级制
唐、辽道一一州一—县三级制
宋、金路——州——县三级制
省县制省―一路一一县三级制
明、清省一一府一—县三级制

——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


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道(方镇)
宋朝
元朝行省路、府、州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清朝道、府

——根据周报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据《中国历史教学挂图》

材料二

西汉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设置“道”进行管理,而对于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较大的群体设置“属国”进行统辖,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唐代延续了汉代这一民族政策,羁縻府州制度便是这一政策在边疆政策治理上的一个创举。

——摘编自马亚楠《浅析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1)研究本主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一中的史料?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特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
(3)若进一步探究本主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一角度补充材料?举例说明。
(4)《三国演义》卷首语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8 .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经历了几千年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之后,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到清朝。此时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新中国建立迄今已70多年。70多年来,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强大而现代化的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澥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自行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以时序为线索,史论结合,表述规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zuo)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摘编自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观点。
(2)依顾炎武之意,能否挽救晚清政局,实现“厚民生,强国势”,并说明你的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相同。
2022-07-07更新 | 321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