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2023-02-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历史试题
2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今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指出唐代中央官制的名称,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 . 政治制度

材料一: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地古希腊,大大小小的岛屿和纵横交错的山川被海洋所分割,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的是一种海洋文明,为多元化的政治体制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为这种地理环境形成的城邦国家都是比较小的政治共同体,希腊半岛被纵横交错的山川分割成很多小的相对独立的城邦,很难有一个城邦能够完全征服其他城邦,专制王权很难出现。与古希腊相反,中国是广阔的平原,很容易产生彼此的兼并和征服现象,因此在中国,王权从一开始就很强...中国这种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的是一种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趋向于一种安定,这样一个因地理环境引起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很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二:儒家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孟子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相信道德教化的力量,轻刑罚,“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因此在中国整个制度设计里面,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成为最主要的,而法制沦为一种辅助的东西。..中国古代过分地强调德治的力量而忽视了法治,由于没有法治,因此人治就成为必然。而在古希腊文化里面理想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一样,他也有七情和六欲,所以他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对人性存在着一种怀疑,因为人性本恶,人追求各种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需要借助一种东西来约束人的这种自私自利危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东西就是法律制度。

在制定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中西方的考虑也是不一样的……西方人首先考虑的是随着他们这种权利关系的变化,他需要做政治和制度上的一种变动来去维护自身的权利……基于这种考虑,所以在进行政治制度设计和改变的时候,就会更多考虑怎样才能确保每个人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以及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自身的财产权。在中国……直以来就离不开一种血缘宗主关系,在这种血缘宗主关系里必然会形成一种家长制,这种家长制会从家里延伸到整个国家的制度,因此,在国家制度的形成里政治权力就成为一种首要的权力,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是一种类似于谁的权力大谁说话的力量就大。体现的是政治权利囊括整体政治制度的一种架构。

——摘编自李嘉伟《中西方古代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政治制度形成中各自的特点。
2022-11-1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大一统”是对理想中的以“天子”为核心的“天下”秩序的高度概括。“大一统”观念是在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服事制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主导着中华大地的人群从分散走向凝聚,不断壮大,“滚雪球”一样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导着疆域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国”一词,也由最初指称狭小的“王畿”,秦汉以后指称以“郡县”代称的中原地区,也像“滚雪球”一样拓展,最终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成了多民族国家一清朝的代称。可以说,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分分合合、人群不断凝聚、疆域持续凝聚拓展,为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中国最终由传统王朝国家发展为近现代主权国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材料二   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中原地区)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中国”成为“大一统”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域,而且拥有“中国”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秦、汉、隋、唐、明等为代表的农耕王朝的“大一统”观念依然具有局限性,清朝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曾经对前代的治理思想和实践做过如下评价:“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皇帝可谓点出了农耕王朝“大一统”观念共有的显著弊端,这或许也是北魏、辽、金、元、清等非农耕王朝之所以持续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不断发展并最终底定于清代的深层次原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多民族国家中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与局限。
2022-05-24更新 | 53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表

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

郡县制郡一一县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一—县
二级制
二级制
魏晋南北朝州(府)县制东汉末期:州——郡—一县三级制
州一—郡—一县三级制
州一一县二级制
唐、辽道一一州一—县三级制
宋、金路——州——县三级制
省县制省―一路一一县三级制
明、清省一一府一—县三级制

——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


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周文王联合周围的许多诸侯国和部族灭商建周。为了笼络前朝遗民,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的统治中心区:为了防止叛乱发生,他分封的主要是同姓贵族。周统治者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有权将封地内的土地和居民再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同时,各诸侯必须服从、臣服于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在周天子需要时调集自己的军队供周天子差遣。这样以分封制为基础,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材料二   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大国都已设有县。县最早设在这些大国的边境地区,诸侯往往在征战中灭掉一个小国,就在原来的行政区内设县。因此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时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作"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秦统一后,郡县制开始推行到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川宝《探寻"封邦建国"到郡县制的演变的奥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县”的特点,并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推行县制的原因。
7 . 中国古代的牵制与制衡机制。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雍正帝设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如秦朝设立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汉朝设立刺史进行巡视监察、宋朝设置“四监司”和通判对各州进行监控等。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建立牵制和制衡机制的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对“效忠”和“效率”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关于分材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一直未间断。唐中期柳亲元作《封建论》对分封制进行了理性而有力的批驳。柳宗元提出“制”和“政”的概念,认为秦灭亡于人怨沸腾的基政,而非郡县这种制度形式。“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周走向天亡是因为诸侯“无君君之心”,而秦“有被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长期以来关于秦朝速亡在于不与诸侯共享天下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和国家权力的集中。

柳宗元还质疑分封制之下”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这样即使“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尽管秦始皇废分封、立那县是出于个人自私的打算。是“私其一已之成”,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却是“公天下之端”。针对分封制的维护者仍鼓吹其是“圣人之制”,柳宗元通过对国家的形成的推演,论证了分封制的产生是“人之初”阶段的时代产物,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同样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摘编自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

材料二 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X,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对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X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枊宗元关于郡县制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以政治制度为例,说明古代史上“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
2021-11-11更新 | 34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守、郡尉(军事长官)、郡监(监郡御史)。郡尉是郡守的副职,郡监则只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下辖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创制。

宋亡后,中华大地上再度出现一个王朝统治的格局。忽必烈一手创建的元朝总体上取法于中原王朝的传统政治体制,对中国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元朝)中书省又称都省,它直辖称为“腹里”的地区,全国的一级行政权都由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一行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元朝的创制,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元两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相似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元两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疆域的辽阔则更可能隐含复杂地形,各地相互隔绝,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多文化族群,方言或不同文字,意味着民族和族群差异和冲突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挑战疆域大国统一治理的有效性和可能性。也要求大国必须有一套有效规制中央与地方的制度。

——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疆域大国统一治理有效性的挑战”,秦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汉朝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021-05-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