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2016-11-27更新 | 196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十四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适于时代,追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23-02-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大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非常生气,责怪大臣,却被该大臣反驳,太祖生气的用斧柄敲掉其两颗牙齿,该大臣说∶"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太祖赐金帛慰劳之。此事反映了
A.君主专制呈加强的趋势B.君主与大臣存在尖锐矛盾
C.重史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分析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
6 .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D.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2020-06-02更新 | 376次组卷 | 28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2019-11-19更新 | 759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结构又渐渐恢复,只是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因之,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材料三 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2)据材料二,汉朝在初期是如何管理地方的?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最终是采取什么措施“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
2019-11-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是高一四位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A.
B.
C.
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