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顾炎武在 《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唐宋这一变化最 合理的解释是
A.宋代与大唐相比,国力渐趋衰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
C.宋代不重视城市建设,规划性差D.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威势凸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3 . 以下是明清两代获取科举功名和有科举经历但无科举功名的小说家统计表
进士举人诸生、贡生和监生有科举经历但无科举功名共计
明代207人43人64人13人327人
清代75人63人121人31人290人

据此可推知
A.科举制度推动小说创作繁荣B.明清小说家以科举士子为主体
C.明代小说成就整体高于清代D.小说创作主体的身份呈下移趋势
4 . 有学者说:中国古代君主基于权力集中和提高行政效率,不断调整中央辅政制度。下列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①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宋太祖建立二府三司制
③元世祖设立行省制度   ④雍正帝在宫内设军机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2019-11-01更新 | 301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探究部)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汉、魏以下,州郡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
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
7 .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9-10-16更新 | 250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私立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政治是反映历史的一面明镜。下列材料均摘编自历史学家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二   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材料三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材料四   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因为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领袖制”、“委员制”的理解。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谈谈宋代地方行政“就太差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不是地方政府”,这一制度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对比材料三、四,元、清两代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上述材料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015-10-1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0 . 唐代中期,枢密使多由宦官充任,“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诸多权阉以枢密使的身份执掌机密并参与军国大政的议决。这一变化说明(     
A.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B.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C.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化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