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的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官员主要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职责。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由此可见言谏制度
A.发展轨迹和专制制度强化趋势呈相反方向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主要手段
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求
2021-12-21更新 | 157次组卷 | 4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至北宋中期,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录取的人数远超过北方,北方人于是开始争取保障名额。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发生了陕西籍的司马光与江西籍的欧阳修之间就科举考试是分路取人(按地区分配名额录取)还是凭才取人(根据成绩优劣取人)的争论。司马光代表北方的观点,主张分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东南各路人才多,应考者多,这种做法对南方士人不公平,主张凭才取人。

——根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司马光和欧阳修发生争论的直接原因。
4 . 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2019-11-01更新 | 301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载∶“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D.宋代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2020-03-14更新 | 110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
A.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B.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7 .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2018-03-02更新 | 810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请用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16-11-27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广东普宁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二 官俸,历代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级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016-10-20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