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1 道试题
1 .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待遇,源于唐三省六部制的职事官系统,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为文官荣誉头衔。所谓差遣也称执事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一般是临时性的。宋朝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C.提高官僚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2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加强皇权D.削弱王国势力
2020-11-20更新 | 173次组卷 | 32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4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

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殿试封弥(糊名)

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殿试誊录

5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南北分卷

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股文定型

7光绪帝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权力监督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督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门负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变化趋势,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2020-11-19更新 | 254次组卷 | 39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其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这一观点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演变的主要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2020-11-10更新 | 315次组卷 | 36卷引用:海南省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0-11-01更新 | 130次组卷 | 17卷引用: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