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呈三角状布局,具有向心的空间感,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以模仿仙境;此后逐渐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
B.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
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
D.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理念要求
2 . 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 “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 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建筑与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举出持这种观点的有力证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认识。
2018-06-11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思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材料一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   (近代)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实施监察的重要举措并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制度与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本质不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影响。
6 .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清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方面……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三级管理制度和元政府在材料一图中的A、B两地创设的机构。
(2)根据材料二,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说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根本目的,并概述这一解释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1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2017-10-11更新 | 1581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两宋明清
任官前
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

2017-10-22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主要不同,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巡视制度的认识?

2017-10-1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