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展示材料:

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2023-09-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德才兼备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
2021-10-23更新 | 288次组卷 | 59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册预习卷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A.科举制的完善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2022-09-12更新 | 1599次组卷 | 28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1课学习讲义
21-22高二下·河南·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2022-08-05更新 | 387次组卷 | 5卷引用: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合作探究三: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材料二   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极具独立性。当时全国军队五十七万余,而镇兵竟达四十九万人,占全国兵员总数的85%以上。其中猛将精兵又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领兵力,就达十五万人之多。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镇之间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


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022-09-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2015·浙江·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6 . 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谈教育者,示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1-04-18更新 | 1183次组卷 | 6卷引用: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7 . 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进步,是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摘编自韩昇《“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避免腐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举制确立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选官的主要依据。
(2)材料二中“这套制度”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政治运作的主要特色。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代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因素。
8 .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016-11-27更新 | 4555次组卷 | 113卷引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生学习清单)-【高效教与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汉帝太尉在任时间任前职位去职原因备注
高祖卢绾公元前205~前202年列侯迁燕王高祖世交
周勃公元前196~前196年列侯罢省
惠帝周勃公元前184~前179年列侯迁丞相高祖遗命
文帝灌婴公元前179~前177年将军迁丞相
景帝周亚夫公元前154~前150年中尉迁丞相

A.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
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