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2022-08-10更新 | 2247次组卷 | 24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汉初年,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东汉时,诸侯王多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离洛阳皆近。其中,离洛阳最远者为河间国,2500里;离洛阳最近者为陈国,700里;其他王国离洛阳一般在1000里左右。东汉王国封域的变化(     
A.改变了郡国并行的局面B.扩大了郡县官员的职权
C.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D.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3 . 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     
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
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
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4 .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选官推行九品中正制;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和“通榜”(考生可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提高及第机会)。材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A.尚未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B.沦为科考投机的工具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
2022-07-1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     
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
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
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
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
2022-07-09更新 | 315次组卷 | 15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2022-07-08更新 | 1248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022-07-06更新 | 1762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
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2022-07-06更新 | 1783次组卷 | 29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