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初,中央政府官衙设于宫城以南,故百官入朝皆行朱雀门;高宗时,皇后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召集文士从玄武门入禁,参预机要,时人称为“北门学士”。武则天此举
A.有利于抑制相权B.助长了朋党之争
C.形成了文官政治D.加剧了帝后矛盾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全国人口(丁)官员官民之比
西汉5959万7500人1:7945
唐高宗时5238万13465人1:3927
元成宗时5816万22500人l:2613
清康熙时2459万27000人l:911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地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下图1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元大都周围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A.设立郡县B.分封王国
C.由中书省直辖D.设立行省
6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D.举孝廉,父别居
2020-08-22更新 | 755次组卷 | 52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如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2019-12-03更新 | 261次组卷 | 23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C.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D.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2018-11-13更新 | 232次组卷 | 25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C.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住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