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官员特权受到否定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2022-10-26更新 | 3339次组卷 | 288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刺史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刺史作为中央政权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刺史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10-01更新 | 255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汉文帝时,吴王的儿子刘贤入京,不慎被太子失手打死,其遗体被朝廷送回吴国埋葬。吴王拒称“天下同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到吴国来葬”,把刘贤尸体送回长安,并称病不再朝见皇帝。汉文帝赐给吴王倚几与手杖,表示吴王终生都可以不用来朝见天子。这反映出
A.汉文帝实行宽厚仁慈的统治策略B.丧葬价值观不同引发王国问题
C.吴王对朝廷的过失处理心存怨恨D.王国势力已经威胁到中央集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其发展演变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和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元世祖在四大汗国与中原地区,以及中原各行省之间建立了发达的驿路。在行省之下的省与府之间、府与县之间建筑了大道,形成了三级交通网络,明清两朝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A.交通完善决定经济的发展B.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
C.驿路建设是政府工作重点D.道路交通发展有严格的承接性
7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衰》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施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
2020-12-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2020-10-16更新 | 1532次组卷 | 50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微子受封、井田制、司南、《诗经》
政事堂、三教并行、夜市、租庸调
“腹里”、宣政院、北曲、青花瓷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10 . 《中国文化史》“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能够支撑这个观点的史实是
A.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割相权B.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
C.置通判监督地方长官D.设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