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推荐给天子的士),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如九锡(最高礼遇)。不贡士,一则融爵,再则融地,三而融爵地毕矣。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两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百姓),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班固《汉书一武帝纪》

材料二隋文帝对选举制度也做了重大改革,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间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明经、秀才、进士诸科都在开皇时设立了。唐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入士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期选官的标准、惩罚措施和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文帝时选官的标准和以前相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 .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见下图)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战争策源地是指战争策动、起源的地方。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欧洲和亚洲,对德国和日本的打击尤为严重,两国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极端势力上台,逐渐掌握国家大权,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对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下卷


【史料实证】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极大的热忱向我全国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现在民族团结的基础已经定下了,我们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前提也已创设了,中共中央特为我们民族的光明灿烂的前途庆贺。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唯物史观】

材料四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序言》


【家国情怀】

材料五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1)图中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称为“腹里”,请问元朝时期管辖“腹里”的行政机构是什么?宣政院辖地的设立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列举德国为发动战争而进行的扩军备战的一项史实。
(3)材料三中“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指的是哪一事件的发生?“宣言”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4)1787年美国宪法运用怎样的政治原则来确保“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2020年5月底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因警察滥用暴力致死事件引发民众强烈抗议,该事件的发生反映出美国宪法有何局限性?
(5)材料五中“三百年来梦寐不忘”是从哪一年算起的?材料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021-10-2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进步,是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摘编自韩昇《“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避免腐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举制确立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选官的主要依据。
(2)材料二中“这套制度”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政治运作的主要特色。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代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因素。
6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

材料二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所涉及的这些事实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3)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或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9 .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卷十四

吴王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

——《史记·吴王濞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汉书》卷十九

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史记·五宗世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景帝剥夺了诸侯的哪些权力。这一问题是怎样最终解决的?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诏:“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 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

——摘编自《后汉书·顺帝纪》

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三   

朝代

录取进士总数朝代总年数

宰相总数/进士出身数

唐代

6646

289

368/126

北宋

18523

167

224/204

——摘编自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产生的社会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