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4 道试题
1 . 唐朝后期,各路节度使或新列税捐,或截取户部钱财,然后把所得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进献给皇帝,称为“羡余”,实际上就是皇帝向节度使的索贿,这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财政的窘境
C.藩镇实力的削弱D.赋税制度的变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原为君主用以限制相权而次第出现的,至南北朝演变成联合的宰相机构。三省的长官,只要事实上为君主所倚重,都可以算是宰相。但是南朝之政多出于中书,北朝之政多出于门下。三省分工不够明确。隋代建立后,文常首先确立了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至唐初,三省六部的中央架构最终得以理顺定型。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忽必烈继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为宰相机构,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太子担任,但事实上并不到任。元世祖时,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街,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在灭南宋过程中,行省在江南逐渐地方化。为了镇压反抗,尽快安定局势,行省必须集中权力,并保持设置的相对稳定。行省设置逐渐固定以后,元廷对行省官制统一进行改革,规定以后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宰相之名系衔,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某某行省右丞”之类,以区别于都省(即“中书省”)官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省制形成的历程及体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中书省相比,元代中书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制的演变反映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2-08-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汉初年,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东汉时,诸侯王多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离洛阳皆近。其中,离洛阳最远者为河间国,2500里;离洛阳最近者为陈国,700里;其他王国离洛阳一般在1000里左右。东汉王国封域的变化(     
A.改变了郡国并行的局面B.扩大了郡县官员的职权
C.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D.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5 . 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     
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
6 . 宋高宗曾下诏“将诸州所收经制钱专委通判”。后来,由于通判不能很好地管理经总制钱,朝廷又下诏由知州、通判同掌。1146年,朝廷又下令“专委通判拘收”。这些举措(     
A.健全了地方行政管理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7 . 汉武帝时曾下令让诸侯、列卿、郡守等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每年向朝廷荐举两名“贤者”,若荐举质量高则有奖,否则将受罚。一时间,各地高官“皆尽心于求贤”。该制度的实施
A.迎合了独尊儒术的潮流B.满足了朝廷的人才需求
C.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选伊洛地区营建新都,此地便于各地诸侯贡赋,也方便王朝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在西周,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通过各种礼的举行,周人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得到确立和维护。乐通常配礼而行,其作用在于协调上下、体现和谐。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丈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因为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

——摘编自《西周的核心政治理念统治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

材料二     楚汉战争中 ,刘邦封韩信、英布等人为王。对于西汉中央来说,这是个严重威胁。刘邦消灭这些异姓王后,又将自己一些年幼子侄分别封为王,称为同姓王。汉武帝统治50余年,在继承汉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如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 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以具体史实说明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9 . 许衡上书忽必烈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蒙元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其意见相符的有(     
①建立年号,建元中统,兴建大都
②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③实行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
④皇室改汉姓,仿照汉族确定门阀等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1-22高二下·河北沧州·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北宋初期,转运使一职承袭唐制,纯为军事性质,使职随事而命,名称不一,或曰随军转运使,或曰军前转运使。后来“罢节镇统支郡,以转运使领诸路事”,并设副使,互不统属,共掌经度一路财赋。据此可知,宋朝转运使职务的演变(       
A.表明中枢权力体系日渐完备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2022-07-01更新 | 39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