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2 . 东汉末期崔寔在其所著《四民月令·政论》中引谚语云“州郡记,如霈雳;得诏书,但挂壁”。汉哀帝时王嘉说:“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B.豪强世族掌控地方权力
C.诸侯王势力受到严重削弱D.州郡长官仍由皇帝来任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科举报考者既有中央及地方官学中的在读生,也有从私学直接向州县官府报考的寒素子弟,"由官学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下表为唐代进士及第者中的生徒与乡贡的变化数据。它反映了唐代
A.中央教育权力逐渐下移B.州县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 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确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虽然科举制存在诸 多不足之处,但是科举制度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 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影响巨大。钱穆更是将它与大一统并称为中国历史演进的三级: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 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惟其如此,考试与钱选,遂为维 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 考试与吏部之铅选是问,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所不能摇,宰相所不 能动者。”

—摘编自王志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新探》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积极作用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引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三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6 . 《魏书.常林传》记载:"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九品中正制
A.评定品级后即可任官B.初创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C.没受到士族势力影响D.因军事急需人才而创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通鉴》记载:“(南朝)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所论之事,置典签以主之,宋(南朝)世诸子多幼,时主皆以亲近左右为典签,虽长王临藩,素族出镇,典签皆出纳教布,协其枢要,刺史不得专其职位。出任典签者又多为寒门素族。”据材料可知典签官的出现
A.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政治B.使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C.使行政官僚之间矛盾更尖锐D.左右了南朝地方政局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其中北宋寒门子弟比例大幅上升的原因是
A.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B.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
C.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D.程朱理学的地位变化
9 .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朝文人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
A.世家大族仍有较大权势B.科举录取程序有待改进
C.吏治腐败弱化君主权威D.门第成为官员选拔标准
2020-09-08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往往是拥有文化知识、治国才能而又没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读书人,他们凭借所拥有的知识才能被选人官僚体系。由此推知,“士”阶层的出现
A.为宗法制的解体提供条件B.加速贵族政治的瓦解
C.实现选官制度的彻底变革D.有助于社会阶层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