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可以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自拟论题,论述有据,论述准确,表达清晰)
2022-10-31更新 | 285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健坤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官员特权受到否定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2022-10-26更新 | 3346次组卷 | 288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士族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门第社会已向平民社会转变
2022-10-14更新 | 437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察举制度的实施
C.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D.社会环境的宽松
2022-10-12更新 | 1010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A.科举制的完善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2022-09-12更新 | 1618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2022-07-14更新 | 6821次组卷 | 60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