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南宋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12-04更新 | 101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4届高三9月底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了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统计,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区,而荆南(湖北江陵)距长安不远,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时号为“破天荒”。这说明当时科举制
A.录取依据缺乏公平B.选拔效能受到了限制
C.导致门阀制度瓦解D.难以在全国有效推行
3 . 下表所示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所列汉元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出身相关情况。此表作为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汉代
中央政府官员总数出身可考人数经学之士出身人数经学之士出身所占比重
50人31人17人54.8%
A.儒家学说的政治影响B.人才选拔的具体标准
C.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D.官员队伍的优化程度
4 .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下表是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据此可知
察举制科举制
重视整体素质强调知识才能
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
“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窗”
A.选拔标准由学识才能逐渐演变为世家门第
B.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C.选拔形式趋向自由化,形式日益松散
D.体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021-11-12更新 | 82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玄宗针对科举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下诏要求更加重视文词。这些举措
A.彻底扭转了华丽空洞的文风B.改变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C.更加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D.剥夺了宰相选官时的主导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B.九品中正制度的正式形成
C.察举制度出现弊端D.门第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说:“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  )
A.宗法制度B.郡县制度
C.科举制度D.三省六部制度
9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B.造成士族专权的局面
C.促进民族交融的发展D.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
比例4%2%5%46.1%
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D.放宽了录取标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