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下列诗词与中国古代选官任官制度一一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①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龙生龙,凤生凤
A.察举制;世袭制;科举制;军功制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袭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袭制;军功制
D.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军功制
2021-10-11更新 | 553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
2021-09-27更新 | 7935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2021-09-26更新 | 1142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4届高三9月底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前期,科举考试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
C.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D.科举考试程序的渐进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据载,唐高祖继位后,“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这表明唐代实行了
A.三省六部制B.郡国并行制C.察举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62次组卷 | 12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
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汉武帝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真正称得上儒家的只有公孙弘、倪宽两人,其他为外戚、功臣、郡守、商人和诸子学者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不断调整中枢权力机构
C.独尊儒术流于形式D.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