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2021-06-02更新 | 2012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
A.以德才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代实行特奏名制度,举人年五十以上,参加省试五次以上,即使省试黜落,也可参加殿试,特赐出身。据统计,宋代特奏名占所有取士数的45%。据此可知,特奏名制度
A.扩大科举制度的影响B.降低中央的行政效率
C.导致冗官现象的出现D.推动科举制度的衰落
4 . 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
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2021-03-28更新 | 1468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纠正了察举制带来的弊端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曾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D.实现了选官制度公平公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这体现出
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B.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
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B.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
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D.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
2020-12-05更新 | 441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新时代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历史试题(C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清初大臣范文程说∶"治天下在于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基于上述认识,清朝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
C.实行轻徭薄赋政策D.延续议政王大臣会议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