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材料中提到的官员最有可能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郡守D.刺史
2022-02-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双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设御史大夫,下设两丞,御史丞和中丞。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其“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御史大夫每朝会则“举不如仪者”,并与侍御史、监察御史察举非法,分别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对官吏的所有违法案件均有权直接进行案问。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编自林泰《汉代行政监察制度初探》

材料二   唐代行政监察范围广泛,既察事又察人。既察事前事中又察事后。在中央,有监察御史专察尚书省六部。《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御史台还可对尚书省的会议进行监察,监察尚书省的会议是否有过错。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帐、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

——摘编自钟贞茂、钟骏树《唐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唐时期行政监察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行政监察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史记》记载,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央置御史府,设御史大夫以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各派一名御史常驻,称“监御史”,表明其从中央御史系统派生而来,并有专门官署“监府”,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这一记载说明秦朝
A.社会秩序较为稳定B.监察体系相对独立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通志略•职官》中记载:“(汉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岁尽诣京都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设置(     
A.有利于发现优秀人才B.维护了地方上的治安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严格规范地方刑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提高监察制度的权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隋书》载:“古先哲王之驭天下也,明四目,达四聪,悬敢谏之鼓,立书谤之木,以开言者之路,犹恐忠言之不至。由是泽敷四海,庆流子孙。”这说明谏议制度
A.是国家兴盛之本.B.是促使君主圣明的关键
C.有利于维护统治D.是官吏效忠君主的途径
2021-09-14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联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1-07-07更新 | 360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过程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
2021-06-13更新 | 16036次组卷 | 120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实验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