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弹劾机构是御史台,共有23名官员。长官是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他们既是御史台的行政长官,也是纠察百官的具体执行者。其下属有三院:一,台院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负责与上诉弹奏、审理案件相关的各类事项。二,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负责监察朝廷礼仪制度方面的违规行为察院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比较台院和殿院,察院的职权范围最为广泛,上至中央宰相,下至地方州县长官,均在其监察范围内。

——摘编自《唐史论丛》

材料二 明朝将中央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监察机构设置上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明代监察机构的主要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的主要效果。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见下表),对加强对公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律名称主要内容
《政府道德法》规定政府官员必须建立个人及亲属财产申报制度,并对其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了详细规定
《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要公开、平等选拔政府官员及政府雇员,必须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协从舞弊等
《监察长法》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是独立监督机构,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
《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

——摘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反腐的特点,并指出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举措的共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宦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监察构想作出简评。
2020-03-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丰山学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中央设有御史台与谏院,下置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众多监察官;地方设有路一级的监司、州一级的通判等监察官。它们既规劝谏正皇帝,又监察弹劾百官,还纠察司法,监督和制约着皇权、相权和军权。宋代监察官一般必须进士及第,且有相当长时间的地方实际工作经历,一般不用年老多病之人。北宋前期,国家政治生活比较正常,监察效果比较显著;北宋后期及南宋大部分时间,君昏臣庸、政治黑暗,监察的作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摘编自季盛清《试论宋代监察制度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有效的反腐倡廉实践。1928年,闽浙赣根据地编写了《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颁发给党员干部,教育他们拒腐蚀,不贪污。1931年,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会计制度和国库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各种会计簿记单据;还创立了党史上最早的审计制度,要求县以上各级红色政权都须设立审计监督机构。还在《红色中华》上开设了专门的廉政专栏;在红军中传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廉政歌曲。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0-06-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行政监察造成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在实施中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二   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原因。
2021-06-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源于西周的考绩制度,已有《大计法》作为对职官进行行政考核的依据。唐朝考绩奖惩制度臻于完善,一至九品流内官的考核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以确定其对朝廷是否忠诚、效力;“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如“训导有方,生途克业,为学官之最;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帅之最”等。官吏晋阶升级都要经过考课,合格者升迁,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宋代考课制度中除相应考课律法外,还有循资考核的磨勘制:“不问其功而问其久,官以资则庸人并进”。不少朝代明文规定考课官吏“取自上裁”,强化了下级官吏归上司的依附性。明清时期考绩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有《考满法》《考察法》《考成法》,清有《京察法》《大计法》等。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开始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除要求自律外,还形成了一套具体的行为法律规范如《检察官准则》。其次是立法和司法机构对政府机构的制约:从法理上说,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司法机构有权对行政机构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再次,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191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再次扩大了公共机构的范围,即包括一切地方性和公共性机构。……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堃《英国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特点。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与英国公务员管理制度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2019-06-0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8 . 材料: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1382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此外,还建立了御史巡按的制度和设置了专门的“以下察上”的六科给事中,分别负责到各地考察和监督中央六部的活动。监察御史官阶虽低,威权却重,外出巡查,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六科给事中级别低微,但可以对高级官员进行监察检举,1397年明太祖正式颁行《大明律》,其开篇便是尊学儒学的《六礼图》……为唤醒官吏的良知,朱元璋亲自编写《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员。《大明律》把《受赃》专设,篇,条目详尽严谨,……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袅首示众。

——摘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太祖时反腐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太祖反腐的社会背景。
2019-09-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分析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

——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