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
C.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D.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
2021-05-10更新 | 696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好题精练3)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司隶校尉,持节(皇帝钦命使者身份),从中都官(京师诸官府)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督谓察视之。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司隶校尉的设立表明
A.监察职权的强化威胁皇权B.监察机关的职权持续加强
C.监察权和行政权趋向合一D.职权调整强化了中央集权
2021-05-05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从而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唐代的这种制度
A.标志着监察制度走向成熟B.保障了决策的科学
C.激化了皇帝与丞相的矛盾D.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国之初就特别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具体做法有织密监察网络,保持监察权的独立性,加大监察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一方面将原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使监察纠劾的业务能力提升。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这些人与都察院的领导有上下级之名,无领导与被领导之实,并拥有直接给皇帝写估纠弹的权力。他们如候鸟一般,往来于祖国的天涯海角,在一定程度上把古代巡视巡查制度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仿汉、唐事例,与都察院并行设置独立并行的六科给事中,其重要职权是封驳六部文书,对朝政拾遗、补阙,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只要认为不合理也可以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摘编自陈思思《中国古代监察群像》

材料二 在明朝的270余年中,特别是明王朝早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监察官,他们忠直敢言、持正执法,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往往不惜付出血的代价。然而,明王朝的监察系统如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那般,始终逃脱不了异化的历史命运。而异化了的监察体系无法纠正官场弊政。

——摘编自江军《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意义。
2021-04-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唐代的郎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史载:“尚书天下之本,郎官皆为清秩,非科名文学之士,罕与其选。”唐后期,中央委派郎官担任御史,或与御史台长官相互转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科举考试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防止官僚主义滋长
6 . 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  )
A.设置十三州刺史B.设立中朝
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D.确立察举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宋代在大理寺和刑部断、覆(议)程序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由审刑院负责的详议程序。审刑院置详议官专门详议经大理寺和刑部断、覆过的案件,再申报皇帝裁决,皇帝裁决的命令下付中书省,如无不当,即颁下执行。其有不当,由宰相再次奏闻。据此可知,宋代的司法审判程序
A.保证了司法权集中于中央B.体现出司法审判的严谨性
C.旨在消除司法行政化现象D.束缚了司法官员的积极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统治一切,但必须依靠庞大的官僚集团来实现。君主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纠举失职、弹劾非法、维系纲纪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

——摘编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历朝各代的监察体制虽有变化,但基本上都实行了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实现对各级官员的有效监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云:“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摘编自次城《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表明
A.汉代开始重视对地方的监察B.汉代的监察体制防止了腐败
C.汉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D.汉代的刺史掌握了地方实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021-01-01更新 | 928次组卷 | 63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