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6 道试题
1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败、瓜分狂潮、八国联军入侵等民族创痛成为中华民族走出被动状态、实现初步群体觉醒的重要导火线。而中华民族具有群体觉醒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两大群体,即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并相继创立和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标志性概念。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了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B.新社会力量的崛起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原因
C.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最终趋向政体统一性
2020-12-17更新 | 858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01年,户部建议各省试行“房间捐输”“按粮捐输”及增抽厘捐等办法,并声明如果上述办法“窒碍难行”,各省还可“因时制宜”“另行筹措”,只要求“凑足分派之数,如期汇解”。这一做法旨在
A.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B.应对高涨的国内革命
C.偿付巨额的战争赔款D.推动“新政”顺利进行
3 . 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
A.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暴露了清政府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D.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4 . 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其部分内容如下: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在北京东交民巷-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个庚子年,一段屈辱史。1840年和1900年,这两个庚子年间的六十年,是一段不堪 回首的历史。六十年中,列强相继发动了四次以上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前一次创伤未愈,后一回屠戮旋踵。坚船利炮的打击和胁迫,让这个政府一次次以灵魂为代价,以求得肉体的苟安。它们,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它们,拧成了一道道绳索,套在了中华民族的脖颈上,愈挣扎,便勒得愈紧。

——摘编自赵彦《晚清那些年: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庚子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至少三个),并说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 . 1900年7月前,维新派的《清议报》将义和团民称之为“暴徒”“匪”“乱民”,7月之后,却赞赏团民“赴死军前”“曾不返顾”兴中会的《中国日报》也有类似转变。这反映了(     
A.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趋同
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变化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D.近代的报刊致力于宣扬民主思想
7 . 据统计,在1860~ 1900年发生的400余起“反洋教运动”中起宣传动员作用的“揭帖”,对传教士的称谓由“夷"转向“鬼子”“洋鬼"等俚语俗语的频次,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增加。这可以用来说明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传教士在华活动区域
C.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D.俚语俗语的使用范围
2020-12-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契,辇教之下,烽烟浙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保。”该传教士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海防设施落后B.中央集权弱化
C.行政效率低下D.民众愚昧无知
9 . 下面是甲午战争前夕北洋舰队和日本海军力量对比图。该图可以说明
A.清政府的海防意识相对淡薄B.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C.日本海军综合实力强于中国D.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鄙视态度
2020-11-22更新 | 21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890年上海人口为168129人,1910年激增至1185859人,二十年中增加七倍。除自然增长外,大部分是江浙一带破产农民流入和破产手工业者增多所致。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开埠通商B.民间投资C.政策调整D.资本输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