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从1840年开始,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践踏中国的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3年、1844年、1845年中国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何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励)

——《辛丑条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举两个材料一中所谓的“中国商埠”。
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发动了什么战争?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
2019-11-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108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摘自薛福成的《筹洋刍议》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叶,面对民族危亡与重建国家的双重任务,在经历了种种思潮和运动的激烈碰撞以后,中国人否定了西方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百年衰败化、半殖民地化的趋势和分裂战乱局面结束。

——编自马克㙓等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美国学者)费正清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提及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并“贻害于无穷”的两大特权,并简析“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百年衰败化、半殖民地化的趋势和分裂战乱局面结束”具有的世界意义。归纳指出在费正清看来,“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的意义所在。

2018-11-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829日)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417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两个条约分别与哪些战争有关?《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列强的侵略发生了什么变化?19世纪中期另外一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材料三: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3)请分别指出教材(课本)和材料三各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向世界开放,并给它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很多中国读书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然而他们寻求经验教训或思想资源的方向不再是回头看,而是眼光向外……这样一种从纵向到横向的眼光转移,是一个至少以千年计的根本性大变……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135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被列强打开的第一批“中国门户”,简要概括“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读书人”从“夷务”到“洋务”这一认知转变的史实,并用一句话概括中国人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核心内容。
2021-10-1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一定思想文化是经济社会变迁的反映”分析宋代城市的发展对宋词发展的影响,并概括柳永词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文化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广州城市发展的特点。
(3)在古代中国,对城市建设影响大的文化思想有很多,主要有礼制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风水思想等。根据材料三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加以阐述:①北京故宫的规划如何体现礼制思想;②皖南西递村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2021-03-05更新 | 25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经济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核心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这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之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已经实现了“两个主义”,接下来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民生主义了。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民生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思想核心,强烈反对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坚决维护工农民众权益,提出用“共享”原则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并勾勒出理想的社会主义图景。反对照搬外国模式,可以说是中国模式的先声。

——据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等整理

材料三   观照现实,回溯历史。对于新中国现代化进程,西方汉学界曾经有过讨论,有观点认为,新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共产党人重新出发、自身努力的结果。中共革命使现代化有了新的取向……后来,共产党对政治制度的调整使这一进程与全球联系起来。

——据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   ,指出中西方在“这200年”的本质差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简析造成中国“景物依旧”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生主义实为社会主义”的理由。指出孙中山认为实现民主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及其重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该观点的合理之处。
2020-07-2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渐次完成,机器化的生产大量增加,市场固待开扩,原料亦须争取。印度早为所有,又占领了新加坡,控制了东入太平洋的海道要冲,在使英人不安于现状。地大物博的中国门户必须进一步地打开,中西的关系必须修正,无论中国是否情愿,已是势在必行。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历史转折点。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一个民族对历史上苦难及由此产生的悲情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民族的不同走向。历史上苦难对民族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痛苦和在痛苦中的迷失,一方面是对苦难的反思和重新振起。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

——据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等整理


(1)重大周年历史事件值得关注。写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年份。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发动战争的意图。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的两条主线。
2020-11-15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11月选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视域中,地理名词“江南”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吝啬。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但英人及各国均不得借有此条,任意妄有请求,以昭信守。

——《虎门条约》第8条

材料二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虎门条约》是在哪一场战争之后签订的?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通过《虎门条约》第8条攫取的特权,并结合所学简析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指挥的一场进军江南的战役,请指出这场战役的名称和直接结果。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性质变迁的角度,概括地理名词“江南”所见证的历史。
2020-04-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这种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中部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

——据【德】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据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英国的“远征”是哪次侵华战争?指出其根本目的。
(2)概括说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10 . 1839年到1923年,这个时段横跨了从西方列强叩关入侵到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近一个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为了解决鸦片问题,销毁了外国商人囤积的鸦片。此举立接导致了古老朝贡体系中的中国同强势扩张中的英国间的正面交锋。1923年,曾领导共和革命以推翻清朝帝制的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但没有接受其主义)。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材料二   林、孙二人是各自时代的先驱者,而他们之间却横着巨大的鸿沟,很难理解对方的话语。吊诡的是,林、孙二人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近代中国惊人的多元性背后的统一性。……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国家治理;都感受到了西方的刺激,并做出了强烈的回应;他们都是爱国者……关心中国的命运,关心中华文明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同英国间“正面交锋”的历史事件,并分别从社会性质变迁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述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林则徐作为“时代先驱者”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的表现,并概括“林、孙二人”的共同品质。
2019-10-1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