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从英国领事与清朝官员交往的礼仪,探讨鸦片战争对清朝体制的冲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位于外滩33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1873年。


上海领事馆是英国政府驻上海的代表机关,其职责是维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向本国公民颁发护照、向外国公民颁发签证等。

材料二   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决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屋及居留之用。”这片英人居住地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英租界。

材料三   同治元年(1862),英领致上海道涵中有:

“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xiè官署)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

材料四   比如,对于笞杖这一中国传统刑罚,会审公廨在外国陪审官的影响下,使用就比较谨慎,从1878年4月1日到1880年7月31日的28个月中,仅在47个案件中责打人犯。会审公廨还变通枷号的办法,减轻木枷重量,将示众地点选在可避风雨之处,并允许受刑者回家吃饭、睡觉,第二天早饭后再重新枷号。这些都是在矛盾中变通、调适的结果。会审公廨规定适用西方律师辩护制度,无论民事、刑事案件,华人都可以聘请律师辩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栋建筑是英国驻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吗?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驻上海领事试图从清朝获得哪些权利?谈一谈英国人获得此权利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会审公廨和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相比,是有哪些进步?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如何应对英军入侵?当时清朝内部实际存在两种态度:一种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与琦善为代表,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清军不是对手,主张妥协(当时曰“抚”)了结;另一种以林则徐为代表,主张与侵略者作坚决斗争。当英军兵临天津海口时,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备薄弱,害怕承担失败责任,竭力主张妥协。英军军舰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拦江沙封堵,大型军舰无法驶入内河,而且秋冬将届,北方即将封冻,援军和运输船皆难于北上。因此,只得将计就计,同意南下。道光帝见英军退去,如释重负,赞扬琦善“片言只语,远胜十万之师”。对于林则徐和邓廷桢,则先是申斥,随后革职查办。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设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英人Davis甚至说琦善的军备已尽人事天时的可能。时人及以后的历史当然不信中国反不能与“岛夷”敌,他们说中国所以败全由宣宗(道光帝)罢免林则徐而用琦善。……实则林文忠(林则徐)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张妥协的理由,概括英军撤离天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中国的维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2023-11-1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4 . 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予以阐释。(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12-13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锦山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材料三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
(3)以近代前期中国为例,分析属于材料三所定义的“革命”有哪些?选择其中一场革命谈谈它所产生的影响。
2020-12-0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和影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马克思曾对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进行了这样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殖民扩张的影响得出了“双重使命”的结论。请结合马克思的言论,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021-01-0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科技学院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材料二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烟台、汕头、南京、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纲要》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据材料二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3)据材料三、归纳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2020-01-11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社会转型
材料一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 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2019-01-30更新 | 8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在原因和方式上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6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义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南京条约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虎门条约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辛丑条约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的两个阶段。(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