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8 道试题
1 . 1840—1894年,资本在100000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有23家,设立时的资本总额为7631000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设立时的资本总额为103153000元。外资企业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B.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列强侵华上升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

——摘编自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瞩目。但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变得更为薄弱了,洋务运动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

——摘编自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的巨大挫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条约原文:“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指出材料一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
(2)指出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条约?此款条约还包括哪些内容?(列举2个内容即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十分发达……中国的船只远达大西洋沿岸,指南针正是这些远航水手传到阿拉伯和波斯的。通过他们,中国发明的航海罗盘为欧洲人所熟悉。13世纪初,欧洲开始有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传教士大批来华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学和机械学知识……顺治和康熙(1644~1722)对传教士比较信任,西学遂大量传入。

——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

——据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的历史背景。
2020-12-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丰岛海战中,日本在朝鲜领海攻击清政府租用的英国“高升”号商船,致使871人遇难。李鸿章将此事电告驻英领事:“所 租怡和高升装兵船被日击沉,有英旗,未宣战而敢击,亦藐视(万国)公法。"据材料可知
A.日本与英国因为利益冲突矛盾加剧B.日本的对外侵略蓄谋已久态意妄为
C.清政府无心应战寄所有期望于外援D.清政府借助国际法的力量弥补弱势
6 . “甲午一役,我师不竞,逮和议告成,遂以数千里膏腴之地拱手割让。”“数千里膏腴之地”包括
A.香港B.澳门C.台湾D.新疆
2020-12-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17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7 .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谭嗣同1896年《有感》中的诗句。诗人悲愤的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天津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8 . 严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梁启超也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认为“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这反映甲午战败
A.引起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14年,中国考古人员在辽宁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最终考古专家以沉船上发现的英国原装进口的瓷盘碎片拼接出的篆书体文字“致远”而确定了该船只的身份。据此及下图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

磁盘周边英文翻译成汉语为:大清帝国海军致远舰(邓世昌担任管带即舰长)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B.北洋海军官兵素质极高
C.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见证D.晚清社会中流行篆书体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893年,日本提出的《军备意见书》认为:对日本而言,当时最重要的是夺取东亚霸主地位;为此,首先要确保控制东亚战略要地朝鲜,并尽快寻找机会对华作战。这表明
A.甲午战争中国必败B.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西方列强纵容日本侵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