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并把华盛顿比之于陈胜、吴广。
郑观应《易信》(1875年)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年)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革命军》(1902-1903年)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3-25更新 | 468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材料三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
2021-05-17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那种不断妥协的精神,历史说明,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出来的。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材料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晚清政府是“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
2020-10-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史上,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新型士大夫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都在悲愤地探寻如何摆脱被西方列强鱼肉、实现民族自强与独立的出路。于是,从甲午战争至19世纪20年代,围绕救亡图存展开的争论,大的思想辩论达7次之多:

时期思想辩论
甲午战败告急时“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学校”与“科举”之争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之时
“革命与改良”之争
“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
“欧化”与“国粹”之争
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中西文化”

——摘编自宫京成《浅论中国近代报刊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围绕“思想辩论”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整合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展开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6 .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摘自某会章程

材料二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对于孙中山辞职让位这一举动,人们有不同态度,当时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表达不满:“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但也有人给予赞扬,称其为“中国一人”,并撰联“有天下而不与,微斯人谁与归”。

——摘编自《孙中山画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组织的性质并概括它的斗争纲领。
(2)对材料二中反映的当时人们的两种态度,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
2019-01-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帝形象的每次弘扬,都与当时社会形势密切相关。黄帝是秦国崇奉的上帝之一,后加上了神仙家的涂饰;庄子等论道之人又加了一层“道”的涂饰;儒家将其推为古代帝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采集众多与黄帝相关的文献和传说资料,排除方士对黄帝的神仙化宣扬,尊崇为封建帝王的理想样板,供奉为华夏的始祖,黄帝的历史形象塑造成型。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标榜鲜卑族是黄帝的子孙。魏收在《魏书·姓氏志》将北朝各族,包括新改成汉姓的部落姓氏与华夏旧有的诸姓氏,统统归纳成为一体,于是北方各族都成为黄帝的后裔。至此,历史学家的使命基本完成。

(摘编自李凭《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

材料二:20世纪初,以寻根方式重现黄帝伟大形象,是革命派进行启蒙教育与社会动员的宣传工作重点之一。1903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元论》,力主以黄帝纪元取代清朝正朔,“用以唤醒国人的民族自觉”。同时,《江苏》杂志刊登了“中国民族始祖黄帝像”,且附上赞辞:“帝作五兵,挥斥百族,时维我祖,我膺是服,亿兆孙子,皇祖贰兹,我疆我里,誓死复之”。还公开改用黄帝纪年。同时,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较早刊登黄帝画像,并纵情高呼黄帝为“始祖公公”,更使黄帝广泛地深入人心。1905年,宋教仁创刊《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的前身),刊登黄帝画像并配题词。1908年,东京同盟会总部在武装起义迭遭挫折之余,仍然遥祭黄帝以鼓舞党人斗志。

(摘编自章开沅《黄帝与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西汉和魏晋时期黄帝的历史形象,并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晚清革命派塑造的皇帝形象与古代的不同之处,并对革命派塑造皇帝形象的活动予以评价。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018-08-25更新 | 1375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变的矛头主要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运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整体而言,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也没有做好在中国建立起像美国这样的一个共和国的准备。虽然他们既有笔杆子、也有理论家,也有和立宪派、保皇党的论战,但他们基本没有在这方面做细密的筹划。至于说启蒙,其实他们的政治启蒙还不如立宪派做得持久深入。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最后十年反清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并对此作简要评述。
2018-05-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紧随每一个混乱时期之后的是众多王位争夺者漫长而又无情的争斗,直到最后一个胜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人民无辜受难,历史模式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要打破这一循环和为那些有识之士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以共和制或联邦制来代替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中,所有人都可实现其希望,行使其权利,并担任省与国家的领导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激励热爱自由的人们参加到民族革命中来,以推翻帝制与满清王朝,并引进近代共和制,摆脱外国的干涉和侵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自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而且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印第安人和支付独立战争时期所举债款的利息。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声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美两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效果上产生较大反差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