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威廉三世时,先是辉格、托利两党议员同被重用;后来为了避免大臣之间争吵过多,他选择下院中最有势力的辉格党领袖当大臣,于是内阁成员变成同一党了。1721年,辉格党人罗伯特·沃波尔被选出来主持内阁会议,英国有了第一位首相。1742年,下院不再拥护他,他立即辞职,他的内阁全体成员地同时辞职。1784年托利党人皮特内阁遭议会多数反对,但他并不辞职,却解散议会,宣布重新大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其说内阁要向下院负责,不如说它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下院。

——摘编自王小曼《论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材料二 临时政府的北迁,已算是袁世凯在暗斗开始的时候取得了胜利,此时革命党所期望在将来战斗制胜的工具,就只有临时约法,上的责任内阁制。当时民众并不知道这种法律制度是他们的生命所托,应该出力维护的;党人只知道要造成责任内阁制,须造成拥护内阁的政党,不知道拥护内阁的政党;还要有民众站在它的后面去拥护它。从唐内阁到赵内阁,同盟会派的人只恨内阁不能全操入已党手中,以为还是党势太弱,极力扩张党势;非同盟会派的党人,也深恐内阁完全落入同盟会派的手中,-方极力反对政党内阁之说,一方面也极力造党与之相抗,袁世凯却只是暗笑,把所谓内阁制直踹在北洋军警的铁蹄下面。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内阁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内阁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1-10-12更新 | 38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 “沉沦”与“上升”

有学者认为,1912—1923年,是中国社会从“沉沦”到“谷底”并转趋上升的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1912—1923年,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观点。(要求:多角度说明,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制定了最大限度强化议会权力的责任内阁制,其实际起草人宋教仁意在通过对大总统权力加以制约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革命党内部出现集权趋势。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B.与三民主义原则相悖
C.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2019-01-19更新 | 34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学业水平合格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由职业概念最初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类似于英语profession一词,指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训练,获得特定从业资格的专门职业,比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

—整理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中国近代最早的自由职业者是外国人,本土自由职业者是受西方影响逐渐出现的。不过初期阶段人数并不多,比如民国初期请领律师证书的律师共458人,1921年在上海获会计师资格开业者4人;随后自由职业者不断扩大,到全面抗战前,律师人数突破万人大关,全国登记的会计师人数总计有1488人。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形成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立了自己的同业团体,如律师公会,医师公会、会计师公会等。

—整理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自由职业者出现后发展的趋势。

2018-08-1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
6 . 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这两年在中国大地上各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有误的是
A.革命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B.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C.革命前途上具有共同性
D.后者更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7 .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
①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②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④中国历史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7-11-1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据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材料三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9 . 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谨慎用词,没有急着对起义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
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
2023-02-22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巩固卷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10 . 积极意义
(1)地位: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的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这次革命推翻了____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____政体。
(3)思想:传播了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解放,促使社会____、思想文化和____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___的藩篱。
(4)经济:打击了____在华势力,为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2-08-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