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材料二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2018-07-1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
A.清末新政失败
B.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扩大
C.清朝统治覆灭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其态度的变化是
A.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5 .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材料二、1912年元导,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材料三、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正如《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7 . 新的政治制度总是孕育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并各具特色。回答下列问题。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这次选举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以及总理与其内阁对立法机关负责的原则……在共和制的法兰西,很长时间内真正的执政者并非成了礼仪人物的总统,而是总理和他的内阁,他们严格地对立法机关的多数负责。不幸的是,一个议会里往往有一打左右的党派存在,总是难以形成多数。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19世纪法国与美国共和制的不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和西藏人。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二十世纪初期,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内阁责任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津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2019-07-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老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检测(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