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积极参与创建联合国,为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周边稳定大局为重,致力于和平解决领土主权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改善周边关系。

——摘编自肖裕声等《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当今世界,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利益交融、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各国不仅利益与共,而且安危与共。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安全问题的内涵既远远超越了冷战时期对峙平衡的安全,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同时也超越了一国一域的安全。面对复杂多样的安全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也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来实现所谓的绝对安全。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和平形势的认识。
2021-07-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准备蓄积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与强大敌人在力量不够时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渐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3 .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探索经历坎坷、过程曲折;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多达700多个,其中同清朝政府签订的就有500多个,从1842年到1911年,清政府同外国签订条约、协定的数目为:英国98个,俄国89个,日本78个,法国88个,德国37个……还有和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86个。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获得了割地、赔款、实行军事占领、开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思想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

——《中非爱国主义大辞典》

材料二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   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四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原其源泉

1940

八路军对华此日军发起总政,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试举三例,说明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是如何破坏中国经济主权的?
(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作用。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平人群之需要”的?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四加以分析。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019-08-2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恩施一中、利川一中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场全民族的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族《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表现、关系、影响三个方面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存在。
2021-02-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六县市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这一年,陈禹文从航校毕业,辗转进入武汉空军第九总站工作,并参加1938年6月开始的武汉大会战,这是他作为空军的一员经历的第一次战役。武汉大会战以中国空军与敌激战闻名。“那时苏联援助中国,来了苏联人和苏联飞机。”作为总机长,陈禹文的任务就是维修苏军志愿队的战机。“我们修飞机的就知道,那时候,苏联的飞机比日军的飞机优势,总是日机被打落得多些。”

——摘自《探访抗战老兵记住他们勿忘前事》原载2014年12月31日《潇湘晨报》

材料二   一位叫李国芷的女兵,毅然脱下旗袍,抹去脂粉,投身到抗战中,她在后方的伤兵收容所为伤兵们设立俱乐部、组织春游、办壁报,陪他们说话,为他们换药喂食、整理内务、缝缝补补——这些点滴细节的描述为残酷的战争场面增添了温馨融和的生活画面,读来使人动容,亦是展现抗战大后方生活情况的生动史料。

——摘自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马德静《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

材料三   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刺激,战时中国的民族战争宣传和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开展。……中共对此更为重视……中共的抗战教育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展开,根据地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民族生存和民族意识不断推展的过程。

日本侵华战争是一场近代战争,日本利用空中优势控制中国前后方,造成对中国的全方位打击,包括对大后方实施无差别轰炸。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全面战争,使大后方的中国民众切身体会到日本侵略的威胁。换言之,近代武器加强了远程打击能力,使总体战有了可能,却也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众民族意识的集结。当时报纸描述重庆大轰炸后的状况:“有许多难民,即使是平时不关心国事的,这一次经过敌机狂炸的教训后,他们都自发的要求做救亡工作,实践‘抗战报仇!’。”日军的暴力侵害,延续整个战争的始终,成为激发中国民众敌忾心最直接、持久的因素。高敏夫日记中记有:“前天俘虏过西河涧村,当一位同志告诉群众‘这是鬼子’时,有一位老乡立刻愤怒得要咬他一口,因他们的房屋被烧去不少。这种民族的仇恨使他们咬牙切齿。”

——摘编自黄道炫《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原载《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女兵李国芷身上突出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民族意识勃兴的因素,并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政制改革,实行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国民政府主席的个人权力,加强党权。很快,因孙科政局危机,蒋介石重新上台,与汪精卫达成了权力分配,实行军政分立。1935年底汪精卫遇刺后,蒋兼任行政院长,蒋介石的个人权威确立,标志着集权政治正式形成。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改组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置的宗旨与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增进效率”,希望“组成中央党政军统一指挥之机构,使全国党政工作,得与军事相切合,……以统一党政军之指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

——摘编自刘大禹《论蒋介石个人权威形成的制度因素(1931-1935)-从责任内阁制到集权政治》等

材料二   从罗斯福“新政”起,国会重要议事日程基本上由总统决定,总统向国会提出“国会咨文”、“预算咨文”、“经济报告”等方式成为国会立法活动的指南。战后美国的历届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并使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战前的针对严重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这种特殊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手段.转变为经常性的制度。现在美国政府一共有13个内阁级的部和数百个署和局,其中国防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等都是二战后新建设的。1939年联邦政府行政部门文职雇员93.6万人,二战后一直保持在200万以上。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危机时可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舆论惊呼总统权力已发展到“帝王般”程度时,在最高法院支持下,国会便行动起来限制其权力了。

——摘编自李存训《战后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共同趋势及各自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背景,评析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中日军侵占沈阳



卢沟桥抵抗日军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