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里甲制创设于洪武十四年,其直接目的是征发赋役,同时,还肩负了倡行教化、维持治安等多方面的作用。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倡导乡里自治,禁止政府官员插手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期以礼义法禁劝诫百姓,伴教化政法并施。另外,朱元璋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强调对乡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传。城乡皆建申明、放善二亭,每月朔望于道路,所唱警众誓词,即明太祖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摘编自林乾《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县自治列为训政时期的重要工作。此后政府制定了大量关于县自治的法规、制度等。根据1929年的《县组织法》规定,将县以下分为四级:区、乡(镇)、间、部,各级长官由各级公民选举产生。并计划1930年内依照县组织法完成县组织;1932年底以前调查户口、清丈土地完毕;1933年底各地完全建立自治机关;1934年底以前完成县自治。而河北省1934年才开始调查户口,其他省直到抗战爆发还不知省内人口几何。1935年,国民党承认推行县自治的失败。

——摘编自王兆刚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

材料三   1958年之后,逐渐建立起以“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还是基层军事组织,负责管理公社内的生产建设、财政、粮食、贸易、民政、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调解民事纠纷等一切公共事务。1982年宪法确立了“乡政村治”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同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社群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由此,中国乡村社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19781988年)。

——摘编自吕云涛《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60年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乡村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2023-04-06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推行“乡里制度”。乡里制度从秦王朝创立到清末衰竭,经历数千年的变迁,其形式和称谓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却一直延续。“乡里制度”借助宗族制度强化对乡村的管理,用行政手段编制乡村社会,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骆正林《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将山东邹平作为实验乡开展乡村建设运动,邹平县的行政区划经过撤并,整改为14乡。全县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县下设乡学,取消乡(镇)公所,几个村或10个村有一乡学,乡学就是政教合一的机构,下设村学,营造了一种社会教育的风貌。在文化教育上,提倡农民“求进步”“向上学好”。梁漱溟看到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他主张在陈规陋习上下功夫,通过组织乡学村学教育,纠正这些陋习。……此外,他还积极组织推广农业改良技术,组织成立了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等生产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邹平卫生院等。经过努力,当地农村的社会秩序、经济、教育、风俗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

——摘编自赵秋丽《邹平乡间觅书香》

材料三   1958年,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及中国古代推行“乡里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漱溟其乡村实验建设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乡村实验活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3-02-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睹博,戒斗殿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正式规定人民公社要政企分开,建立乡政府。1987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提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此村民自治工作进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新阶段。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12-20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4 . 宪法——国之重器。新中国先后颁布了4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正式通过并颁布的,历经五次修订,不断完善。下列各项中,关于“八二宪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增加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C.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022-12-1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中学校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图1、图2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日录,与1954年宪法日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结构的变动表明(     
A.我国宪法结构处于不断完善之中B.我国宪法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C.我国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理念D.我国宪法可以根据民意进行修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民事法律规范发展历程表。据此可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1世纪201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   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
③重视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④中国民法典的内容不断完善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 . 1982年以前新中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确立社会主义原则B.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C.探索基层民主自治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 .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居民委员会,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了居委会的职能,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也相继出现。这说明
A.社会救济和优抚制度不断进步B.公务员录用和管理逐步完善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日益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渐成熟
9 . 对于当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西方有评论家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有人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这里的“它”最可能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2022-04-03更新 | 219次组卷 | 36卷引用:重庆市石柱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计划编制牵头机构决策机构批准机构公布形式
“一五”财经委(国家计委)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全国人大成文公布
“二五”国家计委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未公布
“三五”小计委(大计委)中央书记处中央工作会议未公布
“四五”国家计委党代会参考未公布
“五五”国家计委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讨论同意未公布
“六五”国家计委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国人大成文公布
“七五”国家计委、中财办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成文公布
“八五”国家计委、中财办十三届七中全会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成文公布
“九五”国家计委、中财办十四届五中全会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成文公布
“十五”国家计委、中财办十五届五中全会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成文公布
“十一五”国家发改委、中财办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成文公布
“十二五”国家发改委、中财办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成文公布

——据鄢一龙、胡鞍钢等《中国政府决策模式演变一以五年计划编制为例》

材料二   从“七五”之后,在编制的程序方面,首先由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的建议,再由国务院编制五年计划(规划),最后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逐步提高了包括各类市场主体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在编制计划(规划)前调研工作也更加的细致和全面。而且在编制计划(规划)的同时,注重建立保证计划实施的机制创新、宏观经济指标的检查预警等。从“八五”开始,五年计划逐步由单纯的经济发展计划向发展与改革并举、经济和社会发展兼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同时推进转变。

……“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弃“计划”用“规划”,完全实现指令性计划向战略性规划的转变。

——摘编自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对中国而言,决策的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相关知识,以“五年计划(规划)决策机制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2-03-30更新 | 346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