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2 道试题
1 . 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
A.曲辕犁的使用B.精耕细作模式
C.水利灌溉工具D.政府重农抑商
2020-12-25更新 | 1268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朝中后期,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在上海外冈、秋泾、南期诸镇投重资开设棉布字号,收购棉布。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商帮的经营活动
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促进了资本运行方式的变化
C.使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3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黄册制度,黄册以人户为母,田土为子,备载各户的户主姓名、乡贯、役籍以及户下的人丁事产,并且规定,财产的买卖和产权的转移等须登录在册。黄册制度(     
A.防止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租佃关系
C.便利了赋役征收D.促进了人口增长
2020-12-03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1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4 . 《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
2020-11-16更新 | 191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9年安徽六安霍邱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沈氏农书》(1640年前后编著)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C.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D.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2020-11-01更新 | 140次组卷 | 70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
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
2020-10-24更新 | 916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一材料表明当地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
2020-10-22更新 | 990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两),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下降B.重税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
C.财政收入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9 .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地区农业已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