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清代的一则告示写道:“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其载银数或百十两,或数千两,皆与现银无异,是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一手交银,一手交契”;“盖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由此可知当时
A.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的内容严密详细D.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
2 . 北宋诗人沈辽赋诗日:“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雁翅插修筑,随流得深酌。升降岂无势,长江怒相薄。有如万夫力,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善彼汉阴老,忘怀抱纯朴。”作者意在
A.感叹提花织机技术精巧B.赞美翻车灌溉高效便农
C.倡导顺应自然返朴归真D.推崇水排冶铁动力强劲
3 . 泰州天目山遗址是商周时期的古城址。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设外城和内城两部。出土的陶簋(如下图)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从黑陶的材质来看,可以感受到当时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陶器的形态来看,有着强烈的南方陶器的特点。此遗址可用于研究
A.古代区域文化的交流B.商周时期的制瓷技术
C.砖木民居建筑的普及D.泰州古人的巢居生活
2022-02-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时期,苏湖地区丝织业日趋扩大,蚕桑用地超过稻作用地,震泽镇及近镇村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该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B.家庭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C.经济中心南移趋势完成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政权对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历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1页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以17至19世纪中英两国历史发展演进的史实对该观点加论证。(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清运河的畅通,使北方村镇中对南方流行的河神、水神崇拜日益增多,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理学在民间缺少了思想根基B.明清商业繁荣贸易发展较快
C.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勃勃生机D.运河畅通促进南北经济平衡
2022-01-2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布帛,正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正用络车进行“调丝”。由此
推断当时
A.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B.棉纺织业已初具规模
C.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D.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
8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宋代谷物移植图

明朝农业发展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曲线(公元年份,人口数)

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1)据材料一,比较宋、明两代农业发展状况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信息之间的关系。
2022-01-1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过去,从在黄土地上进行旱作,到发展出与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灌溉农业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耗费了古代中国人数世纪的努力。在约公元前600年以后,中国人在物质技术上、政治上以及传染病的适应方面,都获得了在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生存的能力。

古代中国人在南下潮湿地区时,越往南行进,越受到疟疾、血吸虫病和登革热等疾病带来的威胁,南方湿热的环境可以滋生出更多的寄生物。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移居南方这一问题上进展非常迟缓。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麦克尼尔在中国古代人口南迁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并分析其理由。
(3)举一例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
10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022-01-12更新 | 372次组卷 | 47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选修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