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2021·山东·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楼璹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元、明、清皆以此为范本。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

乾隆《棉花图》共16幅,每图附有文字说明,系统介绍了从棉花种植到制成棉布的过程。乾隆特为每幅图题诗一首,后以木版、石刻、烧制瓷书等方式颁行天下。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耕织图》历史价值的认识。
2021-05-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学科网2020-2021学年高三大联考-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历史试题(山东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小农自商鞅变法以来,经济已获得部分独立。中央政府一再以授田与限田政策来保护小农,但最后小农经济还是遭到豪强的兼并;唐中叶以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成为后世不易之法,而中国小农经济却一直顽强存在,并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极致。以中唐为界,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的不同发展,其深刻根源在于唐中叶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小农、小工、小商出现的农民经济独立性日益增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新的调整,身份等级制逐渐为贫富的分层所取代。贵者以势占田的土地兼并形式被富者以资买田这一财富兼并形式所取代,土地作为财富进入日趋繁荣的市场,由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代替了以往按身份等级占有土地,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社会控制的转型》

材料二   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共的一贯主张。十年内战时期实行的土地革命,是用直接没收地主土地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抗战时期为了团结地主一道抗日,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减租减息政策,但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耕者有其田”的理念。为什么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最终实现“耕者有其田”?1944714日,毛泽东在会见英国记者斯坦因时的一段谈话,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毛泽东指出,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其他地区,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主义和独裁专制的基础。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是充分民主的社会。但为了发展工业,必须首先解决土地问题。没有一场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就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国家许多年前的发展已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罗平汉《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以中唐为界,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的不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共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主张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2021-12-08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昌吉教育体系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于防卫家户的心理需求,人们祈盼有专门的神能够驱灾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因此门神成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最流行、最实用的守护神之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在门上饰以某种物品可以挡邪祟的侵入,如艾草、桃符、春联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门神形象逐渐诞生,宋代的门神常作武将装扮,贴在门之左右扉,但这对“披甲持钺”的将军并没有姓名。

——摘编自王隽《从凌烟阁功巨像到门神画》等

材料二   在明朝之前的门神都是由神仙充当的,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唐代的将领,在明代登上了门神的舞台。秦琼、尉迟恭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所以更加被人们喜爱。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回中的“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提到了秦琼、尉迟恭担任门神的故事。此外,后世皇帝希望树立以秦琼、尉迟恭为代表的忠君爱国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以前只能用“鬼神”思想解释的问题逐步发展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门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失业”了。

——孙畅《中国门神形象的文化流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门神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当今社会,还有一些地区存在贴门神的现象,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农耕文明下。农民希望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因而他们追求安宁稳定。以穷兵黩武为戒。中国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战、粗犷强劲等成为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先进的农耕文明又促进了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

——摘编自倪晓燕{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末宋代以后,中国的农耕技术并无明显的突破,明清时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宋代相比较,大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农业生产总量的增长不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而是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以及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来实现的。当然这一实现。也包括大量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三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与西方商品经济一样,都对自然经济有潜在的瓦解作用。但这种瓦解作用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因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而被化解或吸收,在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经商致富后除买田置地外,更想跻身官僚地主阶层。

——材料二、三均整理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耕经济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认识。
2021-12-06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第一中学、松原市长岭县第三中学等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研究上,不要提研究资本主义萌芽了。与其说资本主义萌芽,不如叫近代化萌芽即市场经济的萌芽。

——摘编自吴承明《要重视商品流通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的作用》

把中世纪城市整体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进行中西比较论证,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上不可能孕育出这样的胚芽,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摘编自杨师群《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出精细化和总结性两大特点。既有战国、两汉等时段新说,又有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形态的剖析、旧说新议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弥补了前期讨论的缺陷。

——摘编自何晓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材料三   回顾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学术史,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去把握:①1930-1940年代:问题的最早提出及理论定调;②195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对经典结论的证明;③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学术;④90年代: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

——摘编自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的两种主张是否相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在80年代出现高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影响历史研究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13日,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河北岸的信奉基督教的华人居住区,晨钟都相继敲响。来自中国沿海港口的平底帆船,现在已经开始抵达这里。

1688年的世界上,正是这些帆船构成了把各地区联系起来的纽带。西班牙的大型帆船(alleo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于是,“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摘编自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材料二   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摘编自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汇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是一部“世界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工业“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这句话的认识。
2021-05-28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梁启超笔下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1   大航海时代的记忆


材料2   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1873年—1929年)作了这样的评论: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问题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哥伦布等人各自航海的目的。
(2)根据材料2,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以今日之见,请从“背景与条件、动机与效果”的视角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看法。
2021-05-03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8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1843年1860年增长倍数
生丝1400担69000担49倍
茶叶13万担153万担11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两幅反映建国后我国农村状况的图片。


图一农民踊跃报名入社


图二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两次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
谈谈你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认识。
2021-07-1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八府一州的农村集市至清乾隆年间已增至700多个,多数成为定期集市且市期缩短。有些集市不仅满足居民“以有易无”的需要,还具有贩运商品,集散土特产品的功能,甚至还有调剂劳动力和资金余缺的功能。城镇商铺数量及行业增加迅速,新的商业城镇不断出现,原有城镇商业区不断扩大。岭南、苏松等市场在区域范围内调剂着余缺,集散着本区域内的土特产品并与其它区域性市场进行着商品交换。随着商路的增辟和长途贩运的发展,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网络。

——整理自姜守鹏《明清时期的国内市场》

材料二   16世纪,葡荷各自设立东印度公司贩运瓷器销往西方,每年几十万件。为保证有效地组织货源,十八世纪前期, 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先后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明代外销瓷不仅有青花瓷、釉上三彩瓷、景德镇细瓷、还有较粗的日用瓷、克拉克瓷、纹章瓷等定制新型瓷。涉足华瓷外销的国家均从中获利颇丰,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瓷器贸易规模的整体升级,逐渐表现出近代早期资本主义贸易的特征。从清中期开始,欧洲和日本等地制瓷技术业已十分成熟,瓷业生产迅速发展,国外对华瓷的市场需求降低,再加上此后清王朝外患、内乱加剧,在对外贸易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华瓷外贸总体规模下滑。

——整理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国内市场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瓷外销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中市场的变化,谈谈你对市场的认识。
2021-04-0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苏州常熟县的潢泾镇(即明代太仓的赵市)宋元时是大镇,明初因遭兵火闾里为嘘,但到明成化年间又恢复成市。进入清朝以后,在它的周围又涌现出一批小市镇。如镇西南七里有乾隆末年成市的归家庄,镇东南九里有乾隆中兴起的时思庵镇,镇西北十里有陆河镇,西北十二里有横塘市。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人口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请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