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域,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然而,两晋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逐渐衰退。唐统一后,丝绸之路又恢复了生机。为复兴这条商路,唐王朝西击突厥,并在西域设立机构管理,对交通路线也进行重新部署与管理,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起来。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地区,巴达木原产于波斯,二者在唐代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黄也传到西域和欧洲。在唐代,西域良马大规模传入中原,自唐以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茶之风渐盛,使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化为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马歇尔在1947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备,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1948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该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的政治局势,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也迅速衰弱。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方向前行。“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摘编自厉以宁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歇尔计划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商贸交流建言献策。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114次组卷 | 85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体现。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二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6 . 城市变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缩影。唐宋之际,城市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至明清,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然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古老的中国无奈地错失了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机遇,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于两市中央设立市署、平准署。两署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市场,诸如定时交易,“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规定市场,安排行业区范,使之遵守市场制度。

——摘编自宋英《唐长安城的工商业市场》

“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洗脸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经济有哪些变化?

材料二 唐宋以来,商业发达,地区往来较多,交易数额越来越大,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公斤,买一匹布值两万铁钱,约重五百斤,要用车载。北宋初,四川专用铁钱,故纸币首创于四川绝非偶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北宋开国(960年)后,四川初由商人出具“收据”形式的褚券,券上无交子字样,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分散发行,式样不统一。呈现出自由发行的特征。

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在各地设分铺,一律使用铜版印刷。呈现出联合特征。

遇有富商经营不善,资金不足,不能兑现,引起争讼,由政府出面干涉。至仁宗(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官办交子的形制、版面图案精美,三色套印,在世界印刷史上、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2)依据材料二,回答北宋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交子”形成过程。指出“交子”发展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历史的转折时刻出现在1492年.明廷下令“闭关锁国”,沿海人民从此不得与来华的番船发生任何交通、贸易行为。第二年,明廷敕谕今后百姓的商货下海,即以“私通外国”治罪。

铁桶阵(对外)和散沙术(对内)是明清治国者的两大法宝.要把天下打成散沙,在经济上,最好的模式就是男耕女织.在14世纪的中国江南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孺老小都从事纺织,全家动手,机声不休,通宵达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受阻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字,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材料二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径、朱家角、罗店、南浔、菱湖、濮院、乌青、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

——摘编自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学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什么绘画风格?
(3)依据《清明上河图》和材料三,概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4)依据材料三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2020-10-06更新 | 162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部分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1602年,也就是在晋商崛起的时候,在西方的荷兰成立了第一家永久性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它就已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1609年,欧洲诞生第一家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荷兰阿姆斯特丹威索尔银行。此时晋商和徽商也开辟了和东印度公司几乎相同的航线,他们曾经控制了一部分从中东、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和中国出发到欧洲的线路,但仅仅在30多年间,就全盘易手,被以荷兰人为首的欧洲人所击败。

——摘编自乔润令《历史上荷兰与山西商人的兴与衰》

材料二   《航海条例》以及与英国和法国的战争并不能完全说明荷兰衰落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荷兰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扩张速度所需的资源。英国人也拥有较荷兰人丰富得多的自然资源,并享有海岛位置带来的巨大裨益;地处海岛,使他们无须付出时常遭受入侵的代价。此外,英国人还有其海外殖民地的迅速增长的财富和力量作后盾,而荷兰人仅在南非南端有一小块孤立的殖民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商业崛起和晋商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荷兰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