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一舞、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管子》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高,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郭、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彻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全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颜批发交易,十分不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飧(吃饭)计。大户ー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饿肚子),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朝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1)材料一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3)材料三中的现象使北宋货币发生了什么变革?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货币变革的原因。
(4)材料四体现出明朝手工业出现了哪种新的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明清社会进步和转型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时,商业经营主体除了以经商为主业的职业商人外,已扩展至农民、城镇市民、个体手工业者、官吏、皇室、士绅、僧道以及浮游流亡诸阶层。受商业利润的吸引,农民、手工业者兼营商业和完全转化为商人的事例日益增多。要致富,“农不若工,工不若贾”的观念广泛流行开来。当时以编书、刻书、印书、卖书为主业以及从事利润较大商业活动如卖酒、贩茶等士商阶层的形成,更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日益浓厚的亦官亦商、亦农亦商、亦工亦商、亦学亦商的社会氛围形成。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大多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税征收,维护统治,但宋朝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摘编自马芳《浅析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宋代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影响。
2021-11-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古代中西方的经济政策

材料   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出表现是农业缺乏地区性的分工,粮食主要靠本地供应。汉政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人置于受打击、受排斥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汉代是根本不可能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

这与罗马的非自给自足的非谷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不同。公元前二世纪以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国家还是个人,各个生产部门都广泛地使用奴隶,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成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典型奴隶社会。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业出现了明显的地区性分工,而且在奴隶主农庄中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罗马“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社会就是在上述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毕业论文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与罗马采取的经济政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与罗马采取不同经济政策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前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破产。经过“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的理论创新,战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对“滞胀”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大调整,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各种救市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干预与监管的恢复和加强,国有经济的比重又在明显的恢复当中。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1-10-1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可胜计”。金明池既是皇家园林,也是水军演练场,还设有大船坞,造漕船、战船、运兵船等,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过桥即投西大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向西,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这能否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1-08-2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5年,(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发现了青铜釜,其内装五十余件青铜器,有鼎、匙、耳环、斧、奔、凿、刀、猎钩、锥、戈等生活用具以及生产工具和兵器,其时代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从器形和花纹上观察,这些铜器反映了我国中原地区和北方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例如,其中有一件口沿饰有重环纹的铜鼎残片,其纹饰可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土的铜刀、铜匙、铜猎钩等,也都与我国北部地区同时代山戎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

——摘编自章永俊《北京古代手工业发展因素探析(续)》

材料二   清朝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人口大量增长,农业劳动人口饱和.向手工业转化,因而只能放弃新技术,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代替。在各类手工业当中,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一种。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全国的生丝产量每年约7.7万担.其中商品丝约为7.1万担,价值白银1202.3万两;丝织品产量为4.9万担,价值1455万两;两项合计12的价值2650余万两。这其中江南地区所产的丝和丝织品在总额中占80%以上,主要集中在苏、“、杭等江南都市一些专业的丝织市镇和周围乡村。

——摘编自董粉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特点分析与思考--以清代苏州织造局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北京地区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进步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地域性的认识。
9 . 历史想象是历史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建立在“实构”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可以“虚构”的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骋。

——罗志田《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

材料二



图唐长安平面图
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是世
界上最大的都城。它不仅
是政治中心和手工业中心,
也是国内的头等商业城市。
长安人口约30余万户。市
内商贾云集,空前繁华。
西市多为中亚、波斯、大
食商人所聚居,“胡风”、
“胡俗”很盛。
——赵毅等编《中国古代史》

结合材料展开历史想象,行走在唐朝长安的大街上,你可能会看见哪些典型的历史现象?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现象选取需符合时代特征与场景设定,阐释完整,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宋代开始,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引发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越来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过程来看,流通性商业、批发性商业和零售性商业互相结合,使城市商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北宋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皆羹店、分茶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在宋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同时,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农村输出更多的手工业品和加工品。此外,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行商贸易额的扩大;还体现于大量商业市镇,不定期市场集会的星罗棋布。

——摘编自丁雅《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经济的抵制和排斥,更有来自国家政权的限制和扼杀。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形式和国家政权力量的限制,而且尤以政权力量的限制为盛。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强力阻制,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始终难以得到发展和壮大。而自然经济和国家政权其所以能够以绝对的压倒的力量,阻碍和限制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

——摘编自郑世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