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延安时花费大量功夫在哲学上,推动了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前进。这里有一个政治上的必要条件,即党要成为有纪律的党,党员都接受党的路线,党员都靠得住,能按照给他们的指示办事。国民党吃了很厉害的宗派主义的亏,共产党的组织小一些,他们能排除宗派主义而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依靠的是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他们一定要在理智上深深相信党的路线的智慧。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下表所示是部分外国学者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的积极评价。


——整理自马启民《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延安时期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并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在思想上实现“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对邓小平的四种评价的主要依据。
3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3)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跪射式士俑(如图)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被视为秦3始皇帝陵博物院镇馆之宝。2020年12月13日晚,《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二期对其进行隆重介绍。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唯一未经人工修复的秦俑,是弓弩手形象的生动写照,可作为军事史、政治史史料,帮助我们了解秦始皇实现统一霸业的历史。

材料二   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讲,就是“重刑”。秦统一以后,更加逮信法家学说,开始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现实矛盾的激化使秦国这个风行万里的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

——摘编自刘仲一《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


(1)如需对材料一中的跪射俑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加以印证,可以参考哪部古代典籍?跪射俑还有哪些方面的史料价值?请举--例并简要说明。
(2)请举法家代表人物一例。你认为秦在治理国家时选择哪一统治理论最合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5 . 经济活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确定耕作时间:“凡耕地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

材料二   


材料三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们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外围到内核的渐进式道路。由外国内被的谢进式道略。19922002年是经济作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理论上破除了计划与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丰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基本框架。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苏俄(联)粮食产量不断上升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概述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基本框架”的会议分别是什么?
2020-12-1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17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
(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
(公元1187年)
北方965493459679
南方1112578301280

——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哪一时期?简单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突出表现。
7 . 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紫,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摘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材料三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41—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
2020-10-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19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祚,但刘邦接过来的是一个被暴秦和连年征战压榨得山穷水尽、凋敝至极的江山,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山林水泽、矿山盐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晚年的汉武帝郑重其事地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该穷兵黩式,用尽民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1)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况汉武帝经济政策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采取经济政策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此游乐。此外东京还经常聚居一大批饥饿的流民,少时数百上千,多者数万。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妓院,专供贵族、富人寻欢作乐。

——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烟台、汕头、南京、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都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据材料二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发生瘟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皇帝下诏)勿(不要)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开仓赈济灾民)。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积蓄充足而人们乐得其所)。”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材料二就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城市出现了怎样的新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其出现的主要因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